主页 > 国际回车巷人才网

国际分工发展的四个阶段?

189 2024-08-16 11:48

一、国际分工发展的四个阶段?

回答如下:

国际分工的产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分为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等四个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将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专业化生产产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行掠夺,开矿山、建立种植园,为西方国家提供各种矿产品和农作物原料.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但这一时期国际分工是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只能走近代国际分工的萌芽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大机器生产条件使生产能力和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更多的原料来源,从而推动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的转变.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格局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英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宗主国成为工业国,广大亚非拉殖民地成为农业国,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仪器、原料的来源地.国际分工格局正式形成.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发生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体系.

国际分工的特征表现:

一方面,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垂直型”分工(所谓垂直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分工的中心由英国变为一组国家,工业生产集中在世界人口少数的欧洲、北美和日本,粮食和原料的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

另一方面,在工业国之间形成了“水平型”的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各种类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一步加强.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后)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出现新的发展特点: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变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发展为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属于主导地位,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分工逐步削弱.

国际分工的形式发生变化,由“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有所发展.国际分工由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

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变化.殖民统治力量削弱,跨国公司的作用加强,出现了有组织的“协议式”的国际分工.区域性经贸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分工关系加强.

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和经济所有制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也积极参与了国际分工.

二、硒的发展四个阶段?

1.无机硒 2.人工合成有机硒 3. 纳米硒 4. 纯天然有机硒

第一阶段 无机硒

又名亚硒酸钠,以亚硒酸钠和硒酸钠为主的无机硒,一般从金属矿藏的副产品中获得,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吸收快,安全性差,对人体毒副作用严重,有较大毒性, 不适合人和动物使用。

第二阶段 人工合成有机硒

以硒酵母和麦芽硒为主的硒蛋氨酸有机硒。以无机硒溶液(亚硒酸钠)为载体,添加入酵母菌、麦芽等进行发酵转换,只经过一次生物转换,同时因为技术原因导致有机硒、无机硒分离不彻底,会有大量无机硒残留,硒酵母是补硒药,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它低硒引起的疾病。麦芽硒大都为低硒病人保健硒。与无机硒比,硒酵母和麦芽硒毒性低,安全性高,人体吸收率偏低,成本高,长期服用有脱发、指甲变形、肝损伤等副作用。

第三阶段 纳米硒

利用纳米技术制备而成的还原硒,也叫纳米硒。纳米硒既保证了硒。纳米硒既保证了硒元素的生物活性,便于机体迅速吸收,又保证了硒的高安全性,避免了硒的副作用。价格昂贵,不易普及大众补硒是纳米硒的弊端。

第四阶段纯天然有机硒

有机植物活性硒,植物活性硒是农作物从富硒元素的土壤或肥料中通过纳米根部或叶面吸收技术,将硒吸收到植物体内,经过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光合作用和农作物自身的生物转化作用,其核心技术现将无机硒发酵制成富硒有机肥,然后用此肥种植特殊植物,在经过十几道工序,制成生物态硒。硒元素转化成易于人体吸收和代谢的硒代蛋氨酸等。植物活性硒易于人体吸收,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可长期食用,易于普及全民补硒,人体吸收率高达99.9%,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安全、最有效的人体补硒方法。

三、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到处都有,时时都有。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

第二阶段: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材料,没有大量的信息,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这阶段需要用图形和符号之类进行视觉上和结构上的问题分析。还需要弄清楚用什么概念来整理问题。

第三阶段:提出假设,考虑解答方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先要提出假设。假设是科学先遣的侦察兵,在人的认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在科学发展中,提出假设几乎是必经之路。在解决一般问题时亦广泛地应用假设,提出新的假设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假设的提出要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新假设的顺利提出是和前一阶段问题是否已经明确和正确理解相联系的。明确问题的性质,就有可能使思维过程有一定的方向,能把问题纳入一定的原则,按照这些原则来构思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

第四阶段:检验假设

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是验证假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要查明假设的真理性,则必须有科学实验的证明或社会实践的证明。如在多次实验或实践中获得了成功,问题得到了解决,就证明了假设是正确的;反之,证明假设是错误的,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重提假设。正确的新假设的提出有赖于对以前失败的原因是否有充分的了解,分析假设失败的情况,对找到新的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还应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四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有时是交错地进行着的。

四、戏剧发展的四个阶段?

中国戏剧的发展: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五、火势发展的四个阶段?

火灾的发展过程分为初起、发展、猛烈、衰减、熄灭五个阶段。

1、初起阶段:一般固体物质燃烧时,10-15分钟内,火灾的面积不大,烟和气体的流动速度比较缓慢,辐射热较低,火势向周围发展蔓延比较慢,燃烧一般还没有突破房屋建筑外壳。

2、发展阶段:燃烧强度增大、温度升高、气体对流增强、燃烧速度加快、燃烧面积扩大,为控制火势发展和扑灭火灾,需一定灭火力量才能有效扑灭。

3、猛烈阶段:燃烧发展达到高潮,燃烧温度最高,辐射热最强,燃烧物质分解出大量的燃烧产物,温度和气体对流达到最高限度,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强度受到破坏,使其发生变形或倒塌。

4、衰减阶段:随着可燃物燃烧殆尽或者燃烧氧气不足或者灭火措施(洒水或者化学灭火)的作用,火势开始衰减。

5、熄灭:当可燃物烧完或者燃烧场地氧气不足或者灭火工作起效,火势最终熄灭。

六、班级发展的四个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班级组建之初,班级成员互不相认,每位同学只是按照课表进入同一教室上课或根据班主任统一安排参与共同活动。同学彼此之间处在新奇而互相观察状态,共同对班主任的依赖性较强,班级工作主要由班主任主持。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这一阶段的班级学生在经历初始阶段的共同学习与生活后,彼此开始熟悉,并产生了一定人际关系,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也形成了各种小团体或小交际圈。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班集体雏形的形成,有四个主要标志:一是出现了一支能主动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的班干部队伍,他们既能带头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反映民意,提出合乎同学需要的班级活动建议,并能在班主任指导下提出班级目标,核定班级计划;二是班级大多数成员开始出现了对班级活动的期待,并且愿意为班级活动的成功出智力、出体力;三是在班级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了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班级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班级大群体;四是班级规范和班级舆论初步形成,谁守规范,谁爱集体,谁就会受到舆论的赞扬,反之,则感受到舆论的压力,这意味着班级已对其成员的成长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班级已有了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班级已经形成了坚强的核心,班干部已有了独立主持班务能力的能力,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

七、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

1、预备期(0-1岁):是咿呀作语和初步理解阶段,故又称“先声期”。到孩子8个月时发声练习达到高峰,会开始开始说叠音字,如爸爸、妈妈,并会逐渐改变音量和音词以模仿真正的语言。   

2、语言发育期(1-2岁):说话较晚的孩子到1.5岁时基本都会说了,这段时期能用手势、表情辅助语言来表达需要,能听懂大人说的话。   

3、语言发育第二期(2-3岁):能说短句,如吃饭、我饿了、爸爸回来了、我们走吧等。   

4、完备期(3-6岁):说话流利,讲话清楚,会用很多词类,接近成人说话能力,会说句子。

八、资源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般将一个机构建立的产品/服务、支持性资源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计划、获得、管理和分配。

九、CIS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期(1985~1996 年):在 1990 年代初,无源像素 CIS(PPS)作为第一代 CIS 进入市场,相对初期CIS,PPS 主要改善了信噪比。

第二阶段缓慢发展期(1997~1999 年):在 1990 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了数字像素 CIS(DPS),使用像素级模数转换器和存储单元,最大程度降低信号在排列中的衰减和干扰,提升成像质量。卷帘快门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卷帘快门通过对每列像素使用 A/D 来提高读取速度,每列像素数量可达数千,缩短了读取时间提高了帧速率,但对动态物体会产生畸变。

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期(2000~2006 年):新技术层出不穷,2000 年全局快门技术出现,增加采样保持单元,动态物体无畸变,但引入了新噪音源。

第四阶段发展成熟期(2007 年至今):索尼将全局快门 CMOS 芯片小型化,三星改进 BIS 技术提升感光度,国际商业机器实现全局快门模式下背面照射,佳能提出在全局快门中为保持单元遮光消除新噪声源;2011 年索尼提出采用堆叠式 CIS 结构与 BSI 结构结合的新技术,并将其应用到第六代 Exmor 产品中。

十、展览发展的四个阶段?

包括:起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创新阶段。起源阶段是指展览活动最初的阶段,通常是在特定场合或活动中展示物品或信息,如古代的展览会和博览会。发展阶段是指展览活动逐渐发展壮大的阶段,此时展览的规模和内容开始多样化,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和观众。成熟阶段是指展览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阶段,此时展览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化活动,各种专业展览也开始出现。创新阶段是指展览活动在成熟阶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的阶段,以适应社会和观众的需求变化,如数字化展览和虚拟展览的兴起。是从展览活动的起源到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