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施工行业指什么?
建筑业是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设备安装和建筑工程更新、维修等生产活动的行业。
二、建筑施工是技术类行业吗?
属于土建施工类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为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属于土建施工类专业。
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学制三年,接受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建筑工程识图、房屋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基本知识,具备建筑施工、质量监督、安全管理能力,从事建筑施工技术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建筑行业 施工单位采购?
好几年前的问题了,不知道题主现在在干啥。
我也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06年毕业。
一句话,请转行!
以我对物资部门的了解,不是亲信和嫡系部队,你就是打杂和背锅的。
转施工或技术,你至少还有一门手艺。以后要回家发展也方便。中建出来的施工员和技术员在地方上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我自己啥也干过,试验,技术,施工,安全,质检,监理,走了很多弯路,最后成为项目经理(私企,国企极端困难)。
建筑这个大行业,最终还是靠技术吃饭,越简单的工作越没有进步空间,自己考虑吧。
四、怎样做好建筑施工行业成本控制?
三种控制方法:
1、从资金方面控制:主要抓住两点,即“钱从哪里来”、“钱花到了那里去”。从资金走向控制成本盈亏
2、从资产负债及收入成本方面控制:主要是债权及资产合计(不包含未完施工)减去债务及负债合计=工程结算减工程施工
3、从收支对比方面进行成本控制:即预算收入当中的人工、材料、机械、其他直接费、间接费及上缴税费的金额与实际成本明细的对比。再明细一些就是分出来钢筋、水泥、砂子、石子等的收支对情况。
大面上就是这些。如果详细说,就要长篇大论了。
五、混凝土行业会计核算特点有哪些?
你好我也是从事会计行业的希望我的答复对你有小小的帮助 对于科目这方面其实不说也知道 混凝土也属于工业企业那么我们要注意的就科目的明细设置比如原材料它下属的各个材料都要单独设置单位价钱都要详细记载方便后面的会计核算工作像常用的水泥沙石料等等它们的体积大一般财务人员和仓管都是不进行实物盘点的如果你是用财务软件这方面就更要注意了 再有我们在分配水电人工工资的时候要注意每个车间的分配设科目的时候就要注意下属科目的设置其实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就是明细科目三级科目的设置 我们再说下记账这方面 要及时结转销售收入算出应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记账时通过原材料投入情况反算出成品数量因为每种型号的混凝土的配方大致相同我们可以通过企业耗用的原材料例如水泥和外加剂的数量推算出混凝土成品的数量再与销售数量比对寻找差异这是一个很细致的工作 那么还有些企业没有足够的运输车和运送泵需要外租车辆和运送泵但为规避税收出租车辆和运送泵的单位和个人大多不开具发票给各企业相应各企业也大多不在账簿上核算这些外租车辆和运送泵的租金但是外租车辆和运送泵发生的年检费用、汽油费、桥路的通过费用我们还应在各企业账簿上核算 最后说下会计报表 很简单要反映出我们的成本以及费用 就说这些希望对您有帮助 会计核算就广泛一些,需要的专业知识多一些,一些有关于财务所有知识的核算,比如成本费用收入啊,都算在内的.业务核算就不明确了,如果是销售的企业,业务量核算也是一种核算,有的可以说跟本不涉及财务知识的.统计核算呢,就是统计数量的一种方法,专项的,也许专项统计收入,每天销售多少,就可以称统计核算.具体我不是很清楚,我想问一句现在C35的砼价位是多少啊,加防冻剂之后又是多少呢?
季末按累计利润总额计算企业所得税:累计利润总额*税率;如果要减少所得税,就冲减原先计提的所得税。 还是要执行标准的会计准则
六、建筑施工行业安措费发票怎么开?
安措费包括在工程款里,开票是开工程款就行了。
七、建筑施工行业安全员岗位职责?
1、持证上岗,主动组织排查各类有关安全隐患,并制定合理方案或填写排查记录。研究本部门主要安全问题,在思想上统一安全责任,认真研究落实公司各项安全规章管理制度的可行性,确保本部门顺利实行安全生产工作。
2、定期日常安全管理培训,建立控制、完善公司突发性事故制度,参与编制事故应急救援和演练工作,特别在重大节日、重大假期进行中。
3、定责定片管理,做到在开工前,对环境设备排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做好交接责任、组织、制度、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4、制定对生产部门人员有关安全作业教育作业文件,定时排查 ,全面履行安全职责,确保员工无违法犯罪。
5、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施工”活动的宣传,使人人知晓创建活动和积极参加。
八、国内大循环对建筑施工行业的影响?
“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并不是一个新理念,更多的是对中国现有发展格局的延续和升级。但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国内业务将迎来新的机遇,特别是基础设施将成为大循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重要保障,但海外业务会受到较为持久的冲击。
双循环格局的形成过程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我国发展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日益增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着眼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论断于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首次提出,后续多项会议均对“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内涵、应对做了进一步阐释。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6月18日,陆家嘴论坛,刘鹤副总理发言:“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7月21日,民企座谈会,总书记亲自详细阐述其内核,指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更要让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双循环”虽然是今年新提出的理念,但现实中,中国从17年就已经开始了转型。表现为外贸依存度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持续走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持续增加。
纵向比较,即从时间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其实从94年开始,实际上已经经历了三次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转型。这一次的“双循环”的提法可以认为是第三次转型未来发展路径进一步的清晰化。
第一次转型就是94年开始的外需拉动下的工业化加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是戛然而止。
从09年开始,以“四万亿”为代表性的事件,我们进入第二次转型,这个阶段形成以地产基建等内需非贸易部门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副产品、副作用,就是宏观杠杆率会提升比较快,整个经济的宏观金融风险会累积的比较多。
所以从17年开始,以“资管新规”为标志,我们实际上已经进入到第三次转型,这一次转型的核心特征是以国内消费需求的升级和扩张来拉动我们本国的制造业升级。这一模式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最新发展格局表述是非常一致的,后者是第三次发展模式的一个明确化的导向。
“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内涵举措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对内改革创新,通过打通要素壁垒,串联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加速经济循环,同时加快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等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坚持高水平多领域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助推外部循环。
(一)打破国内市场上存在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要素流通障碍,通过促进要素在国内的自由流动来塑造国内统一大市场。在中国国内,各种要素与商品的流动面临较大的障碍。例如,公路货运面临高昂的运输成本,跨省贸易面临更加严苛的检验检疫流程,劳动力的跨境流动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歧视性政策等。这些要素与商品流动的障碍无疑会显著削弱中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优势。目前国家已经在行动,2020年4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意见》,其核心所指就是要促进要素定价的市场化以及要素在国内的自由流动。要素的范围涵盖了土地、劳动力、专业人才、金融资本、技术成果与数据。
(二)推动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与消费持续升级。第一,这意味着要保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较快增长;第二,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缓解中国国内的收入与财产分配失衡的格局。只有让全体人民在更大程度上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才能促进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与消费升级的发生;第三,要保证居民将更多的收入投入到消费,就必须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构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政策,如果房价继续快速上涨的话,更多居民收入会被用于偿还月供与储蓄买房,从长期来看,这会对消费增长形成负面挤压;第四,这也意味着必须加快户籍改革与农村土地改革,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热情。
(三)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广大生产和消费腹地作用,推动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东、中、西错落有序的产业结构。东部地区发挥产业优势基础和科研高高地,重点突破核心高科技产业,中西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立健全转移产业的生态建设。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努力提高人民可支配收获入,激发中西部广大人口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四)要必须确保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并促进中国企业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技术进步、在产业链价值链上不断向上攀升。中美经贸摩擦未来有全方位升级的风险,其中美国对中国高科技行业的遏制将是重中之重。在这一前提下,中国政府必然会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大力发展国内高科技行业,这意味着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定价与保护、鼓励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向技术产品转化、对国内教育培训体系进行调整、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等政策举措。当然,发展高科技也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东边不亮西边亮,在美国试图与中国实现高科技“脱钩”的前提下,中国仍需要强化与欧洲国家、日韩等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
(五)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努力参与各种双边、区域与全球性多边合作,实现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事实上,即使在国际摩擦显著上升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政府依然在加快国内市场的开放力度。例如,今年6月1日海南自贸港总体实施方案的出台,就标志着中国国内自贸区自贸港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又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国内金融市场以及国内金融机构的开放方面速度很快。在全球经贸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演进出现了区域化的新特点。这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中国东盟自贸区、RCEP、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增强中国在上述机制中的影响力与贡献度,通过双向开放来促进共同发展。
产业的发展机会
(一)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释放的园区建设需求。随着东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正从东部向中西部区和海外迁移。相比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有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能将产业链留在中国,完善国内工业体系,加快内循环的建立。中西部承接地应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产业园区。产业转移时不光会考虑要素成本,还会考虑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因此,中西部地区在主动招商引资的同时,还应该着手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性,比如建立产业园,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交通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为解决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卡脖子”难题,未来加强对芯片、高端设备制造等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的自主可控,相关产业园区厂房、研发中心的建设与传统房建不同,对洁净度、功能性等专业性要求极高,设计及建设需求更加精细化。
(二)加大新老基建投资,为双循环格局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形成国内大循环要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经济运行环节,新老基建在四大环节扮演重要角色。更加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加快流通效率,5G等新基建的建设又能为生产、流通环节赋能。
据不完全统计,新基建未来投资规模累计超过40万亿。“新基建”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机遇。新技术应用层面,新基建对于建筑企业提出传统建造和新专业(运营能力、专业安装能力、勘查选址设计能力)的双重需求。产品层面,“新基建”也将对城市综合开发、商业地产、智慧城市带来进一步的升级机会。主业层面,受益于“新基建”未来的逐步建设,建筑业也将迎来能力的提升窗口期,充分利用自动化、人性化、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对纯人力依赖程度。
中国全社会各种物流成本占到了GDP水平的15%,物流成本偏高已是社会共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铁路运量比重低,未来要着力基建补短板,提高铁路运输货运量在各类运输方式中的比重,一是将铁路线尽快延伸到各类开发区、厂矿企业去,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二是随着高铁线路的逐步延伸,可以将原来的普快调整为货运专线,提升利用率;三是在一些交通枢纽深化改革、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四是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建设人流物流信息流多流集成、高效畅通的智慧交通。
(三)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冠疫情的机遇,利用外部资本和技术完善产业链。从全球来看,中国市场目前疫情控制得最好,也是投资风险最小的地方。只要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这些资金背后的产业资本必纷至沓来,不仅部分外资转移产业的计划将被打消,还将帮中国迅速完成“补链”“扩链”“强链”。其次要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创新网络。疫情对沿线发达国家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势必对其创新链、产业链带来不利影响,大量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寻找资本和市场进行转化。应抓住机遇,积极吸引这些技术和项目来华发展,以中国的产业链承接这些国家的创新链,进而促进我们自身创新链的建设。最后建议选择对外开放基础较好、创新氛围较为浓厚、产业体系相对健全的地方,谋划建设面向“一带一路”、以合作创新为核心主旨的示范平台,重点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规则对接等方面先行先试,条件成熟时再复制推广。
(四)“双循环”新格局下,把握内需载体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迫切扩内需阶段,需要以城市集群作为增长极,中东部地区要通过城市群都市圈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西部地区要跳出现有资源禀赋约束,应用高新科技寻找创新发展的突破口,进而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在中东部地区要重点规划建设好城市群都市圈。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各类城市正由各管各的发展阶段迈向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等地区已经开启了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其中的红利将高达数十万亿级。
未来城市重点建设包括环保、公共卫生、养老健康、教育、仿灾减灾等软基础设施投资,又包括以城际轨交、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城市升级工程投资,以提升城市间互联协同、城市内防洪抗震、应急避险、建筑节能等能力,还包括5G、量子通讯、传感器等智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九、建筑施工行业中比较强的单位有哪些?
首先,在中国的建筑市场中,施工最强的单位就要数中建了。他是国内建筑行业技术最高,人员最多,实力最大的企业了。其次还有中铁公司,中交等公司。这些都是属于央企企业。
还有一些省内的建筑公司,比如说河北建设,陕建,甘肃建投等公司也是比较强的单位。
十、商业建筑施工和住宅建筑施工区别?
没多大区别,多的只是在细节上体现。比如商业楼安装工程(给排水、电气安装)、消防设施等侧重。
结构上现在为了空间的合理使用,住宅楼基本上都是框架剪力墙结构。商业楼为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方便分隔。
现场施工也是按施工规范及设计图纸施工,土建施工基本没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