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师回车巷人才网

2015教师帮扶活动教师指导措施有哪些?

297 2023-08-11 08:27

一、2015教师帮扶活动教师指导措施有哪些?

1、 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对帮扶对象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指导帮扶对象制定一个为期一学年的成长提高计划。

2、 言传身教, 培养徒弟严谨的治学态度、 认真刻苦的敬业精神。3、每周至少听一节帮扶对象的课,给帮扶对象上一节示范课。对徒弟帮扶对象的课要提出指导意见, 帮助帮扶对象提高课堂教学能 力。4、每月定期指导帮扶对象备课,检查帮扶对象的教案,提高帮 扶对象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5、指导帮扶对象撰写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心得,指导 上好公开课(或汇报课)。

二、教师帮扶教师措施及成效?

措施及成效如下:

1、 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对帮扶对象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指导帮扶对象制定一个为期一学年的成长提高计划。

2、 言传身教, 培养徒弟严谨的治学态度、 认真刻苦的敬业精神。

3、每周至少听一节帮扶对象的课,给帮扶对象上一节示范课。对徒弟帮扶对象的课要提出指导意见, 帮助帮扶对象提高课堂教学能 力。

4、每月定期指导帮扶对象备课,检查帮扶对象的教案,提高帮 扶对象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5、指导帮扶对象撰写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心得,指导 上好公开课(或汇报课)。

三、课改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么填写?

课改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填写:

1.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

2.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

注意: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

四、教师轮岗有效措施?

教师轮岗是一种管理措施,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教师轮岗有效措施:

岗位交换:将教师从一个班级或学科调整到另一个班级或学科。这有助于教师获得多样化的教学经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跨级轮岗:将教师从一个年级或学段调动到另一个年级或学段。这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同时扩大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了解。

学科交流:安排教师到其他学校或机构进行学科交流与研修,让他们接触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拓宽视野和思路。

校本培训:组织学校内部的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不同主题的专题研讨和分享,提升彼此之间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

教研活动:推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让他们与同行共同探讨教学难题、分享经验,并通过互帮互助提升教学水平。

职务轮岗:将教师从一项行政职务调整到另一项行政职务。这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校行政管理流程和职能,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

在实施教师轮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确保合理性:轮岗应根据教师的个人特长、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不合时宜的调动。

提供支持与培训: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教学任务。

综合评估与反馈:定期对轮岗教师进行综合评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激励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做出优异表现。

教师轮岗需要学校领导层认真规划并与教师充分沟通,确保其有效性和顺利实施。

五、课改和非课改的区别?

课改之后,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非课改则一般没有社会实践课;

2、课改注重学生的主动积极;非课改则是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

3、课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非课改则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

六、课改和非课改什么意思?

课改就是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总的来说就是学习过程变得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

非课改就是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传统学习方式。

区别:

1、课改之后,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非课改则一般没有社会实践课;

2、课改注重学生的主动积极;非课改则是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

3、课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非课改则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

七、2022安徽属于课改还是非课改?

严格的讲,应该是2022安徽高中属于课改的,实际上从2021年安徽高一新生全部进入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了,等这一届学生到2024年高考,全部进行新高考,不再是原来的语数外加综合四科考试,而是语数外+1+2新高考考试形式。

初中小学也将逐步进入新课改

八、如何理解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和作用?

一、教师角色问题的提出

1、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拉开了我国第8次课程改革(被人们称之为“新课程改革”)的序幕。经过论证、试验,现在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由于课程是教育的“蓝图”和教学的依据,所以新课程改革不仅牵扯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材的变革,同时也涉及到教学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作为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可谓是这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自然成为《纲要》的九大部分之一。实际上,从新课程改革开始至今,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而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也一直在进行着;“教师研究”也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热门话题。

2、教师面临的挑战与角色冲突

此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的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对教师在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与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其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在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上。如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与“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材是高高在上的“圣经”,而新课程把教材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能“唯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也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使用。新课程已完全打破传统的管理、教育、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传统意义上的好坏之分、上下之别已不存在,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中重新“洗牌”,是优是劣、是好是坏都将由新的“游戏规则”来评判。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在新旧角色冲突中不断调适自我、塑造自我。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的角色转换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师研究中关键话题。

二、教师角色的现状

关于教师角色研究,并非新课程改革后的话题,实际上,在上世纪下半叶,面对科技革命的挑战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冲突与转换,作为新的研究课题也不断被提出,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基于课程与教师的紧密关系,随着世纪之交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展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素养问题被提了出来。查阅相关文献,有关“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此类论文“举不胜举”。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不只是为了提高其知识与观念的素养,更重要的是转化其行为。这就需要关注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矛盾与角色冲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懂得教师、理解教师,从而才能采取更人性化的决策与措施去关心教师、培养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与教师”关系的真谛。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视觉审视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主张。如黄玉桂的《转变教师角色 适应现代化教学》一文中指出:“转变教师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必须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把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自学为主;把灌输知识为主,转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并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育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专业理论的研究者”。王树英在《角色转换——新世纪教师的必然选择》一文中对教师角色的转换进行了分析,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应该继续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应努力增加知识总量,掌握多种技能等等。本研究在梳理与整合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探究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和转变策略问题。

三、教师角色问题的解决对策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适应新课程,发展新课程。

在新课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蹲下来”看学生,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随时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向老师、学生们提出问题、要求;老师允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活动;老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不同见解。在课堂中,老师尊敬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双边交往互动,相互启发,相互理解,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例如,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不小心把刚愎自用的“愎”写成了“复”,还没等我把一句话写完,就有学生立刻站起来,对着我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等我再看我刚才写的内容的时候立刻发现了自己的笔误。我对指出我错误的学生表示感谢,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要向他学习,相互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长期以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将发生变化。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为学生学习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促进学生学习,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评价,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说自己的话。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一道研讨,为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沉下去”,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对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可组织学生“二次”学习讨论,把更多的学习机会留给学生。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我不会一上课就马上开始讲课,我喜欢花五到十分钟让学生自行看书,当然在看书之前,我会先布置一些和课文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易有难,让他们带着疑问区阅读课文,同时鼓励他们在看课文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困惑。这样在他们阅读完课文后,我会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围绕他们的疑惑来组织课堂的教学。当然,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偏离课文的中心,作为我来说,对于这些问题我会做出筛选。

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一种交往互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传授知识上,教师是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他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

传统的观点说:“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新课程指出:“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强调“双赢”思想。教师不仅要“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教师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艺术。不断研究总结,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员”。面对新知识,新科技,教师又是一名“学生”,不断“充电”,提高自我。新课程还要求教师相互合作,打破学科界限,发挥教师集体力量。教师将由负责单一学科教学成为综合型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由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由“权威”转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总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代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是一名知识全面的学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只有真正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探索,才能更好的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九、教师教研活动都有什么活动?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在组织形式方面采取了两项措施。

采用对比式的教研活动方式。利用对比方式开展教研活动,能够直观形象地帮助教师理解新理念,帮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接近、理解教研的主题。

采用案例分析与体验相结合的教研活动方式。

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例如录像),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体验式教研活动所突出的,则是教师的“体验”。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同时,这一决策应该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十、课改和课标的区别?

课改就是修改,课标,就标题,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