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师回车巷人才网

幼儿教师如何去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

73 2024-07-16 20:31

一、幼儿教师如何去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

幼儿教师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

1、教师要确定观察对象;

2、掌握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

3、确定观察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以专业的知识为依托进行分析,找出幼儿出现这种表现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二、幼儿教师为什么要观察幼儿?

1.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2.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3.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4.掌握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5.理解幼儿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了解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中的关问题。

6.掌握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初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

7.了解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如发育迟缓、肥胖、自闭倾向等。

三、幼儿教师论文: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一、幼儿观察能力的特点:

1、孩子喜欢观察活的、运动着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

2、孩子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灰暗的东西;

3、孩子喜欢看大而清晰的图像,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图像;

4、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比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等;

5、物体的明显特征容易被观察,而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记得球的大小有差别,却记不得色彩和图案的差异。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您要注意培养:

1、观察不只是用视觉完成,应鼓励孩子用多种知觉形式去观察,可以鼓励孩子用听觉、触觉或其他知觉形式去观察事物的区别;

2、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并且在观察过程中多提问题;

3、欣赏孩子的好奇并能有效指导孩子进行观察。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不同外观的容器找东西

准备一个纸盒子、一个奶粉罐子,把孩子感兴趣的两件东西分别放在纸盒子和奶粉罐子里,放的时候要当着孩子的面,然后让孩子去找出××。如果做得好的孩子,父母还可以再增加一个物品和相应的容器,三个玩具一起玩。

【讲解】本游戏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瞬时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观察和记忆的基础上建立事物的对应关系。

2、细节观察找物

准备两块一模一样的毛巾,给孩子看两件玩具(两件玩具有比较明显的大小区别),先告诉孩子玩具的名称,然后背着孩子把玩具分别藏在毛巾下,让孩子指指××玩具在哪边。

【讲解】孩子的识别主要是通过毛巾是否有突起及突起的形状来判断的,这样的外观判断是比较难的,不但需要孩子有大小的识别能力,还需要孩子有空间联想能力才能知道把大的突起对应大的物品。这样的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空间思维力、联想力的提高。

3、理解轻重

用一个小木锤和一个塑料空气锤,分别锤打一块面团或橡皮泥团,敲击的时候都是同样的表情和动作,每次敲完以后让孩子看看面团,反复几次后,问孩子哪个锤子敲在手上会特别疼?先让孩子指出来,然后再让孩子把手伸出来“验证”。敲打孩子时,看孩子是否会有意识的躲避。

【讲解】我们引导孩子先观察而不是直接给孩子轻重概念,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能在游戏中通过观察产生高级思维,然后再通过切身体验来验证自己的思维结果,从而掌握一定的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4、看多(少)了什么玩具

在孩子面前摆放上几件玩具,先让孩子指认一下都有什么玩具,然后用布遮住悄悄放上一件(或悄悄拿走一件),看孩子能否觉察出多(少)了什么,并指出来或说出来。

【讲解】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5、看图片念儿歌

给孩子看小鸭子的图片,让孩子注意观察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并提问孩子鸭子怎么叫唤、怎么吃东西。然后教孩子念儿歌:“鸭子的嘴巴扁扁的,鸭子高兴就嘎、嘎、嘎;鸭子的嘴巴硬硬的,要吃东西就嘎、嘎、嘎。”边教孩子念,边做动作,也可以给孩子套上手套直接配合儿歌跟随做动作。

【讲解】通过儿歌引导孩子观察鸭子的外观特征,并让孩子在游戏中培养语言和动作的关系,增强孩子的语言表现能力和动作模仿能力。

6、感知事物整体性

提前准备一些了孩子熟悉的玩具,然后制造一些缺损,比如小白兔(没有耳朵)、人(没有胳膊)、小汽车(少了轮子)、小飞机(少了翅膀)。先提问孩子:“这些是什么?”等孩子回答以后再问孩子:“它们对不对?哪儿不对?少了什么?”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游戏,您可以把游戏难度降低,设计一些对称型缺损。比如小白兔只是少了一只耳朵,小汽车只少了一个轮子。这样易于孩子观察出错误。

【讲解】熟悉事物整体性的认知对于1岁半以后的孩子来说可以开始了,但我们不需要孩子能马上准确地说出或指出缺少了什么,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事物的前后变化,从而感知事物的整体性。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孩子讲解这样的过程。比如,给孩子穿鞋后,当给孩子穿上一只鞋的时候,我们就提示孩子:“怎么只有一只鞋呢,鞋有几只?有两只鞋,这儿还有一只。”等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整体性。

四、幼儿来园哭的观察目的是什么?

幼儿来园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观察幼儿来园哭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以下是一些观察幼儿来园哭的目的:

1. 了解幼儿的情绪:幼儿来园哭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不安、焦虑、害怕或失落。通过观察幼儿的情绪,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缓解情绪。

2. 了解幼儿的需求:幼儿来园哭可能是因为他们有一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需要安全感、需要与同伴交流、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等。通过观察幼儿的需求,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 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通过观察幼儿来园哭的情况,教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如通过游戏、音乐、故事等方式来缓解幼儿的情绪,提高他们的安全感和适应能力。

4. 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来园哭是一种情绪表达的方式,通过观察和理解幼儿的情绪,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控制情绪,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观察幼儿来园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关于幼儿教师观察评价幼儿能力的总结?

俗话说心灵手巧,良好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大脑发育,也有助于人类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和参加日常生活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目标的一项内容。幼儿教育对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幼儿的教育侧重于智育,存在保护过度的现象,不敢或者不重视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对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和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出如下看法:

2.培养动手能力可以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在参与活动,进行一些动手练习的时候,大多是处于聚精会神的状态,充分调动了手、脑等的积极参与,进行手工制作,并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进行大胆创造。

六、幼儿教师为什么要观察和了解幼儿?

观察既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把握幼儿已有经验、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基本途径。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要面对的是全体,幼儿的表现也相对有限,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教师的观察往往难以深入和系统。

那么幼儿的区域活动正好弥补了教师在观察上的这个缺陷,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具有任务选择的自主性,操作时间的灵活性以及材料设置的针对性等特点,能为教师提供细致、深入地观察幼儿的机会

七、幼儿园观察记录表怎么写?

观察记录有很多种,不知道你想从那个方面观察。有对特定行动出现频率的观察,也有对事件进行描述的观察。

八、幼儿教师如何在幼儿园实施幼儿孝道教育?

幼儿教师对幼儿实施孝道教育的方法:一、以身作则,尊重老人和年长者,对待长辈有礼貌。

二,开展尊敬老人的系列活动。

三,我为老人做件事。

四,讲述古代传统孝道故事

九、如何观察幼儿?

一看情绪,开心就笑,饿了怕了拉了就闹。

二摸额温,看是否发烧。

三试手和背,看是否需要增减衣物。

十、幼儿教师如何应对幼儿挑食?

幼儿挑食是老师和家长最头痛的。儿子小时候挑食,我也学习了一些方法,现分享给大家。

1)榜样示范法。根据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贝贝不吃鱼,但帅帅最爱吃带鱼,教师可在帅帅吃带鱼的时候说:“帅帅真是好孩子,帅帅爱吃带鱼,健康又聪明,我知道贝贝也会像帅帅一样,喜欢吃带鱼的。"在挑食的孩子面前,大大称赞不挑食的孩子,从而使孩子因羡慕而积极地效仿。

(2)激发食欲法。食物的色、香、味、形等刺激可使人产生条件发射,分泌大量消化液,引发食欲。由此,在每次吃饭前,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请一个幼儿来介绍菜谱,并让大家说一说菜的营养,闻一闻菜的香味。这样,幼儿的食欲可以被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幼儿对食物的偏爱和挑剔。

(3)逐渐加量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有的孩子不吃绿色蔬菜,鼓励他们“多吃一口”,或是把他们碗里的青菜去掉一半,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比较轻松地吃完另一半。以后逐渐增加,让他慢慢地逐渐适应。

(4)物质奖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那怕是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5)餐前服务法。孩子天生就对餐前的准备工作感兴趣,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幼儿帮忙摆桌椅、分碗筷,面对自己参与劳动所得的成果,孩子们会对美味的菜肴充满向往和期待。

(6)音乐透导法。用餐时可以让孩子听听欢快的歌曲,教师应善于营造就餐时的快乐气氛,使孩子心情愉快,乐于进食。

(7)特点引导法。 每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教师应对孩子不爱吃的食物作一研究,了解它对孩子生长发育的作用,再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如个子矮小的孩子不愿喝牛奶,你可以告诉他:“喝了牛奶能快快长高”;经常感冒的孩子不喜欢吃大蒜、洋葱,你可以告诉他“它们能把身体里的病菌统统打败”等。

(8)潜移默化法。 教师可以在日常谈话时与幼儿讨论、交流与食品有关的话题,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绘画、小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如故事《萝卜不见了》,儿歌《样样东西都要吃》《长成一个棒娃娃》等,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养大一个孩不易,纠正一个挑食的孩子更不易,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