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西糖业集团昌菱制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菱制糖公司),文化墙上彰显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位于上思县的昌菱制糖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前身为始建于1978年的原广西国营昌墩农场糖厂。目前在岗职工512人,其中壮、瑶裤段等少数民族职工425人。长期以来,该公司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倾力帮扶民族地区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企业作出了积极贡献。4月8日,该公司荣获我市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作为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大家庭,昌菱制糖公司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积极维护少数民族权益,组织职工学习民族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每年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及时了解和掌握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举办文艺演出以及户外拓展等活动,活跃和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袁振报来自河池市都安县,是一名瑶塌歼族人,在昌菱制糖公司担任朗姆酒项目业务员。说到公司对职工的关爱,最让他感动且不能忘怀的是2008年发生在老家的洪灾。“连日的大雨冲垮了老家团纯冲的房子,领导同事知道我的情况后,纷纷自发捐款,帮助我渡过难关、重新盖起了新房。”袁振报眼眶湿润地说。
同样感受着公司暖暖温情的还有来自压榨车间的莫丽芳。她表示,在昌菱制糖公司工作的26年,从一名压榨技术员成长为车间主任,离不开同事们的团结协作和大力支持。“公司是由不同民族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庭,大家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生产生活像甘蔗一样甜蜜。”莫丽芳如是说。
几十年的栉风沐雨、耕耘不辍,昌菱制糖公司现已发展成为集“蔗、糖、酒、生物化工”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拥有日榨蔗能力1.2万吨、年产混合糖15万吨、年产朗姆酒2万吨及食用酒精3万吨的生产规模。“这是各民族职工手足相亲、共同奋斗的结果。‘守望相助 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每一个职工的心中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该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邹易说。
图片来自广西糖业集团昌菱制糖有限公司官网
作为上思县经济“顶梁柱”、糖业龙头,昌菱制糖公司始终坚决贯彻广西糖业集团“双一百”产业布局,积极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用实际行动展现企业担当,为上思县乃至防城港市的跨越发展而不懈努力。
尤其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公司在产业带动脱贫方面注重发挥资金、技术等优势,助力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如:免费发放价值32万元的农资给贫困村;预先支付1845.9万元,帮助95户蔗农购买甘蔗专用运输车,解决蔗农的运力困难,让百姓种蔗无“后顾之忧”;2019年投入120万元建设蔗区道路,有效解决蔗区三乡镇“运蔗难”的交通问题;2020年计划无偿投入各项扶持资金890万元、垫资4300万元,支持蔗农特别是贫困户发展甘蔗生产……
图片来自广西糖业集团昌菱制糖有限公司官网
几年来,昌菱制糖公司出实招、求实效,直接带动周边农户27351户,实现户均单项收入3万多元,带动村屯运输户600多户,实现户均单项收入4万多元。为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共同托起了各民族群众幸福的“小康梦”
重点网站
防城港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天数较多,土地较肥沃,适合甘蔗生产,甘蔗含糖量高。特别是上思县低矮丘陵遍布,甘蔗可以连片种植。早在明清时期,市境居民已学会榨取甘蔗汁熬制红糖食用或出售。民国后期,上思县、防城县种植的甘蔗主要供家庭作坊制作红糖、黄片糖和赤砂糖,大多为当地自销,少量销往外地。
建国后至20世纪60年代,因国家重点发展粮食生产,甘蔗种植及蔗糖生产发展缓慢。这一时期,制糖业沿用土法生产,即用柴火将大锅头里的蔗汁烧煮成土糖,出糖率仅为17%。1970年开始筹建上思县糖厂,当年建成投产后粉糖产量为168吨。70年代,因市境蔗糖需求大幅增加,并且政府扶持糖蔗种植,对交售原料蔗的生产队实行奖售粮食、化肥和回销糖、酒的优惠政策,并将种蔗任务落实到大队、生产队,市境公社、大队兴建小糖厂,但大都以柴油机为动力榨蔗,用土法煮糖。1976――1978年,上思县糖厂第一次扩建;1978年春,东兴各族自治县防城糖厂建成投产;1979年,上思县昌墩农场糖厂建成投产。后来因糖蔗生产以满足县糖厂为主,公社、大队糖厂由于效益低及管理混乱等原因,在80年代初期市境内的小糖厂全部关停。
1981年后市境内只有上思县糖厂、昌墩农场糖厂、防城各族自治县(原东兴各族自治县)防城糖厂3家蔗糖生产企业。且此时,自治区政府支持鼓励蔗糖产业,并将甘蔗种植及蔗糖生产作为脱贫致富支柱产业。上思县紧跟政策,将甘蔗种植及蔗糖生产定为重点产业,推广糖蔗种植,发展蔗糖工业,推行机糖基地粮食减购增销,以粮换蔗政策,此后上思制糖业快速发展。同期防城各族自治县因产业发展布局、原料蔗供应不足、糖业生产企业管理等原因,企业效益不佳。直到1985年后,防城各族自治县扩大糖蔗种植面积,原料蔗才逐渐满足县糖厂的需求。1986年,防城各族自治县防城糖厂扩建;1988年,上思县糖厂进行第二次扩建。
1988年,上思县被列为自治区18个蔗糖生产基地县之一,糖蔗生产成为支柱产业,90年代后糖业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过半。同时,上思县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发展蔗糖产业,不断扩大糖蔗生产面积,原料蔗产量逐年增长,糖业生产继续快速发展。同年,市境生产蔗糖1.81万吨,工业总产值2213.55万元。其中上思县生产蔗糖12768吨,工业产值1648.55万元,防城各族自治县糖厂生产蔗糖5359吨、酒精427吨,工业总产值565万元。
1993年建市后,制糖业成为防城港市工业支柱产业之一。市内有上思县糖厂、昌墩农场糖厂、防城糖厂3家蔗糖生产企业,均为国有中型企业。1994年,昌墩农场糖厂与广西国营昌墩农场合并组建广西昌菱实业发展公司,成为下属甘蔗化工公司。2002年,昌菱甘蔗化工公司从总公司改制分立,注册为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昌菱制糖有限公司;2001年,上思县糖厂与上海市大型国有企业光明食品集团旗下的东方先导糖酒有限公司合作,形成由上海东方先导糖酒有限公司以及上思糖业有限公司、上思糖业有限公司工会(代表上思糖业有限公司员工持股)、上思县财政局四大股东联合控股的“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防城糖厂在90年代末破产,2002年成立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有限公司防城分公司,同时投资2280万元收购破产转制的原防城糖厂,2010年更名为广西糖业集团防城精制糖有限公司。2020年,全市生产混合糖24.73万吨,精制糖0.68万吨,直接带动蔗农增收9.86 亿元。全年实现产值28.4亿元,同比增长11.25%。
多年来,在防城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防城港市制糖企业不断改造现有的生产工艺,推动制糖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进一步提升制糖企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制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同时,防城港市还积极申请自治区糖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2017年,防城港市获得自治区糖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560万元,支持制糖企业3个项目建设,为加快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防城港市的制糖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蔗糖产业群,有力地促进了糖业的产业升级。尊敬的蔗农吴廷杨,您好,您的准砍证88×××,你可以开始砍甘蔗了。”
看到这条短信时,还在田里干活的上思县南屏乡吴廷杨仍半信半疑,不敢贸然砍蔗。因为他知道,一旦砍下来不能及时运到糖厂,甘蔗会因新鲜度下降而价格下跌。他种了大半辈子的甘蔗,从来都是自己提前几天耗在乡政府才能拿到砍运证,而且还得花上百把元钱的路费、住宿费等。一个短信就可砍蔗,他不信。
然而,二三天后他发现,村里人都在砍蔗了,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在收到短信后马上组织人马砍蔗的。这时,他才相信短信提供的信息是真的。
这是中国移动广西公司与昌菱糖厂合作开发的“甜蜜通”短信平台给蔗农带来的好处。这一系统的运用,通过糖厂内部管理系统与移动短信平台的直联,实现企业内部生产办公与蔗农、运输商的短信沟通,使糖厂的有关信息及时地传递到蔗农手上:发送砍蔗计划单、派车调度单、临时调度单等;甘蔗过磅自动短信告知;蔗款结算到户自动短信告知。这些使蔗农省去了很多麻烦,节省了人力、物力。
蔗区成了糖厂“第一生产车间”
刚到9月份,蔗农手机上便出现一个短信:“各位蔗农,你们好,现在是甘蔗开始进入茎伸长和糖分积累并进期,当前土壤较湿润,是施肥壮尾最佳时期……”接着,各蔗区蔗农手机上便会隔三岔五地收到有关如何防治病虫害、注意除草、喷药等短信。
南屏乡巴乃村的蔗农张兰芳告诉记者,进入9月份以来,她经常收到短信,提醒她在什么时候该施什么肥、注意哪些事项等。她们村里人几乎都是按照手机短信的提示去管理蔗区的,直到甘蔗砍完拿到钱。
短信业务,使糖厂与蔗农间的关系由传统上的依附关系变成了利益共享的统一体。糖厂业务科林绍汉主任说,以前,糖厂只管收购甘蔗,至于蔗农生产上的事很少去管,蔗农也只管生产,糖厂需要什么样的甘蔗,哪种甘蔗产量高,什么时候砍甘蔗能达到最大效益等,蔗农也不知道。实际上造成了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糖厂吃不饱、吃不鲜,蔗农有蔗难卖或卖不了好价钱。
自从有了短信平台,蔗农的生产进度基本上都在糖厂掌握之中,哪个蔗区情况如何,糖厂了如指掌。
糖厂可以经常“吃鲜蔗”了
以前,蔗农抱怨,等量等质的甘蔗,为何所得收入不一。糖厂解释,新鲜度不同。
林绍汉对记者说,以前糖厂派车出去装甘蔗时,经常出现司机到蔗区转了老半天,还是找不到要装的甘蔗,而蔗农又在家里干着急。结果,糖厂责怪蔗农不提供准确地址,致使运输成本加大;蔗农也因甘蔗推迟入厂新鲜度下降而价格下跌,埋怨糖厂服务质量差。有些蔗农为了尽快把砍下的甘蔗运到糖厂卖个好价钱,甚至前往糖厂附近住上几天,直到联系好车后才回去,为此花费的路费和住宿费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了,导致一些蔗农干脆把甘蔗卖到其他糖厂去。
无论是糖厂责怪蔗农不提供准确地址或不守信卖到其他地方,还是蔗农抱怨糖厂服务质量不高,都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糖厂与蔗农间严重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使蔗农利益受损,糖厂经常吃不饱且吃不上新鲜甘蔗。据测算,每吨甘蔗推迟1小时压榨,其含糖量要转移0.1个百分点,产糖率也相应下降。
今年3月3日昌菱“甜蜜通”0123489短信平台开通后,成功实现了糖厂与蔗农间的信息对称,实现了快捷、有效、及时地信息沟通。
受益最明显的是蔗农。上思平福乡雄杰村的梁永春说,他种了30多亩甘蔗,大概要20车才能运完,以前砍甘蔗后,从跟车至糖厂过磅、结算,要从家到糖厂往返十几次,每年仅路费、食宿等方面就得花500多元。如今就不用了,昌菱糖厂会把所有信息发到他手机上,在家就知道所有信息。接着他把手机递给记者。记者在他手机上看到这样两则短信:“梁永春蔗主,本车甘蔗过磅重量为9.062吨……”第二条短信为:“梁永春蔗主,您好,您的甘蔗已经结账,您可直接到您账户上查询所得款数。”
由于蔗农甘蔗砍下后能及时运到糖厂,糖厂再也不用吃陈旧甘蔗了,可以在甘蔗砍后第一时间运到糖厂。林绍汉说,自从有了短信业务后,出糖率平均提高近10个百分点,给每个蔗农平均省下300元钱。
短信业务实现多方多赢
短信业务系统,是个投资少、见效快又塑企业形象的好平台。其效益不仅体现在糖厂,还体现在蔗农和移动公司方,实现了多赢的局面。林绍汉说。
实施“甜蜜通”项目,企业一次性投入几万元设备费用,此后每月只需支付短信费用即可,而这个信息化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远远超过企业的投入。
据昌菱糖厂办公室负责人龙清华说,短信业务实施后,产糖率的提高和甘蔗运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是企业的有形效益,更是企业无形效益,即企业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明显提高,由此塑造了企业的新形象,蔗区蔗农基本上成了糖厂第一车间工人。昌菱糖厂除本部外,有在妙、平福、南屏、公安和华兰五个蔗区,他们因糖厂服务质量的提高,自觉把甘蔗卖到昌菱糖厂,基本没有卖蔗到其他地方的现象。
此外,移动业务在农村得到拓展,农村的手机普及率迅速提升。部分蔗农一直以来没有使用手机的,现在纷纷用起了手机。据统计,自实施短信业务后,在昌菱蔗区新增手机1256户。“甜蜜通”实现了多方多赢。
编后 随着广西各行业领域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日益增加,各方对信息化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遵循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广西打造成信息化中心的战略思路,如何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应用开发和持续提升信息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广西企业和广西通信运营企业思索的方向。作为中国移动的子公司,广西区内专注移动通信信息服务的主导电信运营企业,基于中国移动优质的无线网络信息平台,中国移动广西公司推出的“甜蜜通”业务,为糖厂、蔗农、运输商三方提供了以短信沟通的信息平台,使糖厂与蔗农之间由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到现代的信息化沟通,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政府、企业和农民间的头痛事,即糖厂开榨时“吃不饱且吃不鲜”与农民丰收之后“卖蔗难”的矛盾,农民省钱、省心,企业省事、省力又高效,实现多赢的局面。中国移动广西公司这一助力企业信息化的项目,为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体现出做优秀企业公民的决心和实力。
编辑:admin 来源:广西日报
广西糖业集团昌菱制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灶巧前身为始建于1978年原广西国营昌墩农场糖厂,是广西糖业集团的子公司,隶隐喊键属广西农垦集团。上思县的昌菱制糖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前身为始建于1978年的原广西国营昌渗如墩农场糖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