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企业回车巷人才网

汶川一年后的变化

174 2023-12-14 23:35

在汶川大地震后的一周年的今天,我们谈不上纪念,那些伤通,我们希望永远不要再出现,那些残忍的局面,希望永远只存在于历史中,我们只是吊念,吊念那些在这次大地震中已逝的厅基亡魂,吊念那些为了救人行轮而搭上自己性命的勇者们,同时,也感动于所有为汶川大地震灾区所做出奉献的人们,死者已矣,活者依旧坚强,在汶川大地震后的日子里,全民全动,不需由谁来倡议,也不需由谁来发动,大家都开始自觉的为地震灾区捐钱捐物,我们为地震灾区出情出力,一年后的今年,再去看过汶川,去看看映秀,去看看经历过地震的地方,历史的痕迹还是在的,于所有发生过地震的地区而言,都在开始重建,唯独映秀,它将不再重建,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有过那么惨痛的悲剧发生在此,它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国人在遇到问题始终是团结在一起的,一年后的今天,汶川的变化谈不上类似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一点一滴的改变,也着实是凝聚着所有国人心中的爱的。

一年后的今天,我们看看的是汶川人们从一个悲伤之都逐渐开始步入新生活的正轨。

一年后的今天,我们看着的是伴随着瞬间倒塌的房子而导致的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们都已经安稳的住上了住房。

一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那些散失了亲人的汶川人们虽然心中依旧有痛,但也都勇敢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生存下来并开始未未来的生计而付出努力。

一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那些因倒塌了校舍而无处求学的孩子正拿着出本从那一片片的蓝色板房里传出读书声,欢笑声。

一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在看到网上无数的志愿者,他们依旧在不断呼吁,在不断出谋划策,希望我们能在汶川重建的过程中,帮到他们一些什么。

一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各省份奔赴汶川的救助队伍还在不断继续着,虽然,灾情已经过去,但是这些救助队伍他们依旧在辛勤工作着,他们的工作重心从救人救物转移到按省给灾区的人们置业,新建新的楼房、校舍、或者其他……

一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国内各地依旧源源不断的对汶川送去的关爱与关心,在汶川有些地方还做起了类似于一些旅游景点的带人参观的小生意,有那么那么多的中国人,有那么那么多的关心汶川的人们前往汶川,感受大难之痛的场景,也带去平常人的平常爱。

一年后的今天,本着对震区人们负责的职能,我们看到的是国内各医院里在大灾过后挽救了数不胜数的生命之后,依旧无限欢迎的是对震区伤者的救助和一些延续工作,有些缺陷,或许对他们的生命无碍,但我们总希望能给予他们的是最好的,有些缺陷或许对于他们的那伤痛来说算不上什么,但我们总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能最大程度上去磨平他们心头的伤痛。

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年后,我们通过各方协助还将继续通过各方努力去为他们做些什么,做点什么,而汶川也在一直变化着,在我们的期望中变化着……任何灾害,在十三亿中国人面档伏信前,在伟大的祖国面前,都将被化解。

昂起高贵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那三分钟,这一年,你没有被击垮,就永远不会被击垮。

汶川的人脊好住上了楼房

汶川的人搬进了小区

汶川的人快举拿乐得生活正野搭

汶川的人不再悲伤

出发仪式上,西安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崔锦绣、本报副总编辑赵良向报道组记者授旗 本报记者 陈烨 实习生 代泽均摄两路记者再走陕川地震灾区

本报讯(记者 郭红文 实习生 熊彦冰租枣竖)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留给我们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时隔一年后,地震灾区有什么新的变化?灾区群众一切都还好吗?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本报和西安市红十字会共同发起主题为《灾区的乡亲 你好吗——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特别巡访》系列报道活动,4月30日,本报“特别巡访”第一报道组的三名记者启程奔赴地震灾区(第二报道组5月6日上午由宝鸡出发),他们将聚焦灾区,为读者传回来自地震灾区的报道。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震撼和感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书写了新时期又一篇壮美诗篇。大地震一年来,地震灾区的干部群众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爱心帮助下奋力自救,灾后重建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刻,全国多家媒体和广大读者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了灾区,聚焦在“5·12”这个特殊的日子。

作为省级主流媒体的《三秦都市报》,此次和西安市红十字会共同发起主题为《灾区的乡亲 你好吗——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特别巡访》活动,本报特派记者部主任助理赵福生、汉中记者站站长王仕伟、首席记者马昭前往地震灾区,三名记者组成第一报道组将回访地震期间曾经采访过的那些人和事,回访一直热切关注并报道过的陕西地震灾区、四川地震灾区一年后的新变化、新成就,将回访本报和西安市红十字会、西安古城眼科医院联合组织的“红十字爱心救助陕西地震灾区贫困学子”行动中摘掉近视眼镜的学子,以及他们的家庭一年来的新生活。在这次特殊的回访中,本报记者还将及时报道正在重建中的灾区最迫切的需求,以媒体的社会责任为他们鼓与呼。

昨天早上,本报副总编辑赵良和西安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崔锦绣共同为“特别巡访”报道组授旗,报社相关领导及部门人员共同为“特别巡访”报道组送行。赵良副总编辑在出发仪式上说:“《三秦都市报》与西安市红十字会联合举办的这次特别巡访活动是博爱的继续,是激励的延伸,也是一个灾区对另一个灾区爱心支持的最新升华,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与职业操守的体现,这次活动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西安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崔锦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对灾区群众凝聚了浓浓的爱心,此次“特别巡访”活动就是想看一看地震灾区这一年来的新变化、新成就,同时通过巡访活动看看灾区群众还需要什么帮助,我们将发挥红十字会的作用,继续关注和帮助灾区群众。

说起此次赴地震灾区的“特别巡访”活动,本报第一报道组三名记者心情也十分激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他们三人作为陕西日报抗震救灾报道组的成员,多次前往地震灾区一线采访,亲历了地震灾区许许多多的感动之人和感人之事,用饱含真情的文字和图片向读者传递着来自地震灾区鲜活的新闻报道。说到此次“特别巡访”活动,他们也感慨地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去年亲历了抗震救灾,收获了很多的感动和震撼;时隔一年后,我们重返地震灾区,就是希望‘寻’到灾区新的变化、新的生活、新的状态,希望重‘访’到我们曾经采访报道过的地震中的新闻人物,找到地震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迹,通过我们的文字和镜头,让更多关注地震灾区群众的读者听到来自灾区更新的声音!”

赵福生(记者部主任助理)

把灾区群众声音传递给更多读者

在我成长历程中,我先后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这岩基也是我人生历程中两个难以忘怀的大事件。2006年,作为新闻工作者,我参加了报社为纪念唐山大地震30年的大型采访活动“30年的感动”,奔赴唐山,亲身感受和感悟唐山的新面貌和新变化,印象至深!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作为陕西日报抗震救灾报道组的成员之一,先后多次到陕西地震灾区一线采访,和灾区群众一起抗震救灾,用手中的笔写出一篇弊大又一篇饱含真情的新闻报道,让更多的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地震灾区的灾情,知道了灾区群众生活所急需的帮助。并通过新闻报道让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关注灾区,援助灾区,彰显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我为此欣慰!

今年,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我和同事将再次重返地震灾区,用真情去感悟,用真心去体味,用不同的视角记录一年来地震灾区群众生活、工作和学习上许多的新变化,新气象,把地震灾区群众的声音传递给更多关爱他们的读者!

王仕伟(汉中记者站站长)

巡访地震印迹和灾后新气象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汉中略阳、宁强等地震灾区第一线,和灾区群众一起抗震救灾,第一时间发回来自地震灾区的鲜活的新闻报道。紧接着,作为陕西日报抗震救灾报道组的成员之一,我和同事多次到地震灾区,并到四川青木县和甘肃109隧道等地,在历时两个多月的采访中,我们不仅发回了大量来自地震灾区的新闻报道,也一次次收获了抗震救灾过程中许多人和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去年,我有幸荣获“陕西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中国民主同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并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接见。这是我的收获,更是对我的激励。

这次到地震灾区的“特别巡访”,我们希望用新闻之眼“寻”到灾区新的变化、新的生活和新的状态,希望重“访”到我们曾经采访报道过的地震中的新闻人物,寻找到地震留给我们难以磨灭的印迹。

马昭(首席记者)

用镜头记录一个重生的地震灾区

2008年对我而言,最震撼的莫过于“5·12”汶川大地震。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很庆幸有机会亲赴地震灾区,作为陕西日报抗震救灾报道组的一员,用我手中的相机,迅速捕捉到灾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瞬间,留住了历史的永恒。在地震灾区采访的日日夜夜,虽然极其辛苦,但看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下,浓浓的社会爱心涌向灾区群众,授助物资源源不断地被运到灾区,我们累并快乐着!

更让我感慨的是,在地震灾区的采访中,我用镜头也记下了灾区群众一张张坚强的笑脸,他们的坚强和坚忍也让我们看到了灾区重生的希望。我也一直为此感念不已!

一年之后,重返地震灾区,我想,我能做的更多的事,就是用镜头向大家展示一年来灾区的新气象,新希望。

本报记者 郭红文

本报三项活动纪念“5·12”地震一周年

新闻热线:029——82243110 电子邮箱:sqjzb@163.com

本报讯 (记者 赵福生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全国媒体和众多读者都很关注这个特别的日子。尤为关注经过一年的重建,经历了地震灾害的灾区人民今天的现实状况。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我省灾区重建情况和人们的生活改变也十分引人关注。为此,本报开展三项活动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

活动一:“特别巡访”重走陕川重灾区

本报与西安市红十字会联合举办以主题为“灾区的乡亲 你好吗——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特别巡访”活动。两路报道组分别奔赴汉中、宝鸡和四川重灾区采访。

活动二:“三秦人签名送祝福”活动

由本报与西安市红十字会共同发起,定于5月7日10时,在西安钟鼓楼广场开展“灾区的乡亲 你好吗——三秦人的祝福”万人签名送祝福活动,并将面向全省征集曾赴灾区抢险的武警消防官兵、医疗救护单位、爱心企业志愿者组成回访团直奔汶川,送去三秦人的爱心与祝福。

活动三:开设网上“纪念堂”纪念抗震救灾

本报网站将开设“5·12大地震纪念堂”,为网民提供网上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