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企业回车巷人才网

国资办如何监管大型国有企业?

259 2023-12-18 08:39

一、国资办如何监管大型国有企业?

《决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资委以新的方式加强国有资本监管,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管理全口径的资产向管理出资人投资资本的转变,二是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到管理投资企业董事会代表的转变,三是从管理企业重大事项向部分委托董事会授权管理的转变。国资委将进一步推进“减政放权”,对规范的董事会授予部分出资人的权力,探索授予部分出资人在重大决策、高级管理人员任免、经营业绩考核、薪酬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权力,目的是彻底解决董事会无效、权责不清、责任无法追溯等问题。

二、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以什么为主?

中央要求以管资本为主,但实际上长期形成了行政管理的习惯,仍然是事无巨细地什么都管。

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就必须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聚焦性、精准性、高效性。聚焦性强调的是国资监管机构的管理重点要更加集中到管资本、抓党建、严监督、强指导、重引领等方面上来;精准性强调的是国资监管机构要更加突出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科学、合理授权放权,把属于市场主体的职责与要求落实传递到位而不错位或越位;高效性强调的是国资监管机构需要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履职行权,刚性压缩减少行政化、发文式、会议式的管理方式,提升监管的针对性、灵敏性、有效性、前瞻性。

一是管资本加强国资监管内在逻辑性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对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在内的生产要素进行综合配置与协调安排的集合体,决定这些生产要素如何配置的主体首先是企业自身,而后再由市场决定这一资源配置方式效率的高低、价值的多寡乃至企业的兴衰,其本质就是体现市场经济规律的一般要求。管企业的主体首先是企业自身,而国资监管机构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在市场经济框架原则下,立足所有者、股东方的定位,通过以管资本维护国有资本合法权益。

二是加快推进授权经营体制改革

要进一步清晰明确国资监管机构与两类公司、两类公司与所出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体现两类公司投资及运营平台的功能与作用,不断提升两类公司的决策与运营能力。紧紧围绕两类公司的改组、组建和建设,进一步加大涉及管资本的并购重组、产权流转、资本运作、薪酬分配等事项的授权放权力度,推进两类公司功能定位与职责权限、运营模式与能力素质更加匹配相适。

三是深入推进产权结构调整优化

除少数国有企业必须实行绝对控股外,其他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尽量实行相对控股或参股。要在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领域和行业的国有企业,加快股权结构调整。通过股权多元化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为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转换经营机制奠定扎实的产权基础。

四是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增强活力和加强监管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不能顾此失彼。围绕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领域与环节,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构建以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为特点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实现执规执纪执法贯通,促进党内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与内部监督协同互动发力。在严监管的基础上,还要做到监督与服务并重,以监督促进发展、以发展检验监督,把监督与服务统一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服务国有企业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之上。

三、国有企业改革是哪年?

从1978年底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主要是放权让利,探索两权分离。第二阶段是1993年起到现在,明确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新体制。

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

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起始说来是1978年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背景: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所称的“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过程。

当今西方 关注国企改革的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由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逐步过渡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

五、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以下经济意义:

①通过改革,激发国有资本活力,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②有利于使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实现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有利于国有企业广纳贤才,同时有助于整顿分配秩序,促进分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由浅入深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提出了种种改革方案,但是这些改革方案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中进行,不触及产权的变革。到90年代尤其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产权改革的主张,从而,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购买本企业的所有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产权改革方法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管理者收购(MBO)得到逐渐认同,为国有企业改革增添了新的有益的思路。实施MBO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社会资产总量并没有减少,反而盘活了原来的国有资产,甚至还能使国有资产发生增值。国家出售中小企业所有权所获得的资金可以投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正符合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

六、198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一,坚持有针对性的分类治理的原则 国企改革主要坚持有针对性的分类治理的原则 ,不同的国企有不同的改革方法,因此,很难例举出所有国企的改革办法。总而言之,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所有国企若想要提高发展质量,就不得不变,但是变通,也是有困难的。如果没有找准方向,改革难如登天,好在,国家针对国企改革,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其中针对性分类治理原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针对性分类治理原则分为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分类治理原则明确了国企的改革方向,促进国企改革进程的加速。

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国有企业分为商业型国有企业和公益型国有企业。这两种企业之间有显著的差别,改革时自然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制定恰当的改革办法。商业型国有企业改革难度有大一些,因为当前的市场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商业型国有企业改革考虑市场的发展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二公益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改革目的是提高公益服务质量,因此,改革时只需要考虑质量问题和范围问题。

三,确保改革措施可操作,可行性 国有企业不同于一般的私人企业,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好,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才能加快。因此,改革国有企业时,要确保改革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具有可行性。总之,改革国有企业并非小事,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所以,国企改革最重要的是,确保改革措施可行,行之有效。

四,国企的重要性 国有经济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国有经济发展好了,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就会慢慢提高。所以,国有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国有企业只有不断改革,适用整个社会,适应市场,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措施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八个字,贯彻于国企改革的方方面面。

七、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和目的?

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优化配置企业资源,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充满活力,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意义

1,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作用。其中包括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和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产业改革。

2,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逐步实现以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为基础,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重点是合理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和税率,研究将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3,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促进工业化、城乡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发展体制和机制。推进户籍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将城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放宽中小城市定居条件,有序将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

4,进一步理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其中包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制度改革。

二、目的

就是优化配置企业资源,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充满活力,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第一阶段(1978-1980)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扩权、减税、让利,给企业一定的自主财产和经营权利。

第二阶段(1981-1982)的主要内容是试运行经济责任制。1980年开始在部分地区企业试行多种形式的盈亏包干责任制和记分计工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等办法,把生产责任制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渐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第三阶段(1983-1986)的主要内容是利改税。1983年6月在各地试点基础上实行税利并存的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9月,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的税代利,从而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第四阶段(1987-1991)的主要内容是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实行以"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为主要内容的承包制,从而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

第五阶段(1992年后)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九、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方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改革产权制度:通过股份制改革等方式,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效益。

2. 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多种形式引入非国有资本,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资本、管理、技术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3. 提高企业效益:加强成本管理、调整经营结构、控制住公司支出、降低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效益,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4. 市场化经营:推动国有企业实施市场化经营,按市场规律经营,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加强内部管理和经营效率的提高。

5. 改进企业管理:进一步推进企业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适应市场化经营,强化人员管理机制和制度创新,促进企业高效运转。

6. 推动重大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推动市场化流转、借力入股等重大改革,打破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数十年固化模式。

总体而言,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方针是积极的、稳妥的,着力于优化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降低国有资本比重,提高工业效益,优化企业结构和企业管理,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升级。

十、国资委是国有控股公司的国有股东吗?

通说认为,国资委是国有控股公司的国有股东.而国资委的法律地位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议.其双重地位在法律上被赋予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利):作为政府监管机构,国资委行使的是公权力性质的监督权和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