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看财务报表是盈利了?
看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的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年初和期末数。一般情况下,未分配利润年初数为正数,说明以前年度累计为盈利。否则为亏损;期末数大于年初数,说明本年盈利,否则为亏损。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企业老总如何看财务报表?
如果不是要像那些专业的财务人员那样,看看通俗易懂的财务书籍,听专业财务人员讲解也不错,或者参加一些针对企业高管的财务培训班。
个人觉得老总应该更容易理解财务,毕竟自己是开公司的,更好理解财务上的各个项目及其背后的意义。财务数字并非冷冰冰的,每个数字都包含了一定的信息,公司老总如果懂些财务,起码通过财务报表就能大致掌握公司经营情况,尤其是大企业,在管理上难以面面俱到,通过了解财务起码对于公司基本情况心中有数,这对于企业发展有好处,甚至能够帮助公司在经营上避免走入一些误区。
三、股票财务报表怎么看盈利还是亏损?
股票财务报表中,如果净利润为正数,则说明公司盈利;如果净利润为负数,则说明公司亏损。
净利润是指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即企业的税后利润。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如果净利润为负数,则说明公司亏损。
四、企业盈利或亏损看哪个科目?
企业盈利或亏损看“本年利润”科目。
“本年利润”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登记期末转入的各项收入、得利类科目的发生额合计,借方登记期末转入的各项费用、损失类科目发生额合计。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盈利,在借方则表示亏损。
结转本年利润的会计处理一般有两个步骤:
一是分别结转损益类科目中的收入、利得类科目和费用、损失类科目,经过上述结转后,“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余额即为税前会计利润(利润总额),若为借方余额为亏损。
二是确认并结转所得税费用。结转后“本年利润”科目贷方余额即为净利润,若为借方余额则为净亏损。
五、怎么看医药企业的财务报表?
1、医药市场有多大?
总体来看,医药行业可以分为医药制造、医药流通和医疗服务等几大板块,每个板块又可以继续细分,例如,医药制造包含药品(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和器械等,医药流通板块包含医药分销和零售药店板块等,医疗服务包含连锁医疗机构和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国内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81%。虽然2020年医药生物行业的收入增速受疫情影响放缓(减少18%),但利润总额增速较2019年上升2.7%。整体来看,中国医药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并且依然维持近2倍GDP增速(2.3%)的收入增速水平。
2、未来发展依然可期
随着2014年后医改的深入推进,医药行业的“黄金十年”已经成为过去,但整体来看,该行业仍具备突出的成长优势。
在“三医联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医保控费成为新常态,行业和企业格局逐渐发生新变化。医保改革针对辅助用药和中药注射剂的控费及带量采购(国家针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种约定最低采购量,由报价最低的厂家供货)带来的仿制药降价,都为创新药产品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受新冠疫情影响,健全体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之一,长期来看,医药或将成为“新基建”的重要一环,相关医药产业链也有望迎来更大规模的长期稳定投入和更多的建设机会。
影响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老龄化因素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医疗相关新产品及技术不断应用,控制医疗卫生支出不合理的过快上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
就中国而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产生巨大影响,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再叠加死亡率降低、人均寿命延长等因素,导致我国的老龄化进程速度较发达国家显著加快。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将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解决医疗需求增加和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将成为老龄化背景下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医保收支增速
从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行业增速和医保收支的增速密切相关。2004年至今,医药行业先后经历了医保扩容带来行业高速增长阶段、行业政策多空交织下的行业降速阶段以及当下医保控费进一步趋严带来的行业分化阶段。
后续随着医保资金压力渐显,控费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行业内企业或将面临持续的压力和分化,研发管线产品储备丰富、拥有可以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产品的企业将有望在医保控费的大环境下实现较好的发展。
3、政策影响
医药行业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因此也是受到政策监管最为严格的行业之一。近年来,国内医药行业各项政策密集颁布,主要围绕保证药品供应、加强质量控制、鼓励企业创新、加大医保控费等方面,持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虽然受制于医保收支水平,控制医药费用支出对于医药行业的增长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但在一致性评价(让国内的仿制药达到和外资同样的质量水平)、“两票制”(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只能开一次发票,从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只能开一次发票)等行业政策的引导之下,行业去产能的过程仍将延续,野蛮粗放式发展的企业将被陆续淘汰出局,医药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行业龙头有望受益于这一发展趋势。
在药品带量采购背景下,以偏仿制品种为主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业绩增长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具备一定研发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仍然有望享受审评审批加快、带量采购加快、创新产品放量等政策红利,腾笼换鸟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综合来看,中国医药市场规模持续上升,医药行业收入利润保持平稳增长。新冠疫情之后,国内医药行业将投入更多的力量,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医药行业主要关注四类财务指标,即增长类指标、盈利类指标、收益质量指标和研发投入相关指标。
1、增长类指标
增长类指标是当期经营成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主要包括营业收入增速、归母净利润增速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等,其中营业收入增速和归母净利润增速最具有代表性。营业收入增速是反映医药企业当期经营情况变化的直观指标,对比历史数据,从趋势上行或下行可判断当期销售表现的向好或恶化;归母净利润增速是反映医药企业当期盈利情况变化的直观指标,对比历史数据,从趋势上行或下行可判断当期盈利能力的向好或恶化。
除了对增速进行历史对比和同行业对比外,在对医药企业进行分析时,政策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可结合政策导向的宏观影响分析医药企业增速水平。例如,由于看病难等问题的存在,提供某些专科诊疗的医疗服务公司,其业绩增长和持续性可能较为突出;另外,类似“万金油”的部分药品,在医保控费压力下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增长也会承受一定的压力,最后表现在原料药板块上,其业绩波动可能会较为明显。
2、盈利类指标
盈利类指标主要包括毛利率、净利润率和销售费用率及总体费用率等指标。其中,毛利率和净利润率是最为核心的指标。毛利率反映医药企业经营成本的变化,毛利率提高表示企业经营成本下降、经营效率提升;净利润率反映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净利润率提高表示企业盈利能力提升。
不同细分领域的盈利能力和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及经营模式密切相关。例如,目前医药行业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往往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而细分领域中的龙头公司相关的盈利类指标往往高于细分领域的平均水平。另外,对创新药企业而言,虽然研发投入大、风险高,但高定价的产品和竞争格局良好的市场环境依然可以使企业维持较高的净利润率水平;对商业流通企业而言,他们扮演“搬运工”的角色,将产品从生产企业配送至下游终端,在下游直接面对医药产业链中最强势的医院环节,因此通常整体盈利水平不高、现金流状况也并不理想。
3、收益质量指标
收益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应收项目情况、经营净现金流/净利润等,应收账款反映出企业周转率情况和经营状况,其提升速度如低于收入增速则意味着周转率和经营状况的提升;经营净现金流也是体现企业经营状况的一项指标,如长期为负则意味着企业经营可能面临一些困境。
一般来说,医药制造企业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往往和企业的净利润相匹配,但某些特殊情况,例如需要加强新产品推广,或者企业向下游渠道压货等,会造成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和利润不匹配的表现,同时企业的应收账款也会大幅增长。投资者需特别留意上述情况,分辨其是属于特殊原因造成的阶段性情况,还是企业自身经营遭遇了困境。
收益质量指标通常也和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及经营模式密切相关。从细分行业来看,由于商业分销企业往往承担了垫款职能,回款周期一般又在半年以上甚至更长,所以在大多数时间里,商业分销企业的现金流表现并不理想,需要不断从市场融资才能维持运营或扩大其市场份额。
4、研发投入指标
研发投入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公司研发投入的规模、营收占比及会计处理方式等,研发费用规模和增速的提升,均可体现企业对于研发投入的增加。
2015年以来,国内的药品审评、审批新政密集发布,在国家引导企业提升药品质量标准、加快新品种上市、鼓励创新药研发的背景之下,医药企业普遍加大了对于研发的投入力度,推动研发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方向升级。目前,主流医药制造企业的研发支出均占营业收入的6%以上,部分龙头企业更是达到了18%的比重。长期来看,研发支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后续的产品管线和发展潜力。
从会计处理的角度来看,研发支出可以通过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种形式列支。资本化支出是指可以计入资产并按照受益年限进行摊销的支出,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当期不纳入费用,留着以后慢慢摊销。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偏后期的开发阶段,影响企业未来年度的利润。费用化支出指的是需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主要针对偏早期的研究阶段,影响本年度利润。以创新药研发为例,通常前期调研、临床前研究、临床Ⅰ、Ⅱ期为研究阶段,由Ⅲ期临床试验起为开发阶段。当然有些企业判断研发支出费用化、资本化的条件未必和前文描述一致,但一般来说,将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是较为稳健的会计处理方式。
综合来看,分析医药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可以通过四个角度,即增长类指标、盈利类指标、收益质量指标和研发投入相关指标,帮助投资者对医药企业投资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六、从财务报表看哪些是好企业?
一、现金流量:
公司留有的现金多,才有能力抵御不可控风险,在遇到金融危机,行业不景气等困难时能生存下来的几率更大。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留出一定比例的现金来应对可能产生的突发事件。衡量现金流量的最重要指标是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与约当现金”,一般企业应留有10%-25%的现金流,如果是资本密集行业(如互联网企业),则这个数据越高越好。
二、经营能力:
衡量企业经营能力要看三个指标:平均收现天数、平均销货天数和总资产周转率。
平均收现天数,就是企业卖出产品后能收回货款的时间,这个指标在60-90天之间比较健康;
平均销货天数,就是企业卖掉自己的产品所需的平均时间,这个指标可以看出公司的产品是否畅销,这个数值越小越好。
平均收现天数+平均销货天数=做生意的完整周期。就是企业从生产、销售到收回货款的时间长度。做生意的完整周期越短越好。
总资产周转率 = 销售收入 / 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1,说明公司经营能力良好。如果<1,说明公司属于资本密集行业,这是要去看公司现金流是否充足。
三、获利能力:
判断一家公司获得利润的能力,有六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毛利率C1:毛利率越高,越能说明这是一门好生意。
营业利益率C2 :用来判断公司有没有赚钱的真本事。
营业费用率 = C1-C2 企业规模越大,营业费用率越低。好的企业应该有能力把营业费用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C3:经营安全边际率 = 营业利益 / 毛利 经营安全边际率是体现企业对抗景气的能力,这个数值越大越好。根据经验,通常经营安全边际率> 60%,代表这家公司有比较宽裕的获利空间,即使面临突如其来的景气波动,他将会比其他竞争者有更高的抵抗力。
C4: 税后净利率,体现一家公司税后是否赚钱。税后净利率至少要>2%才值得投资。
C5: 每股获利 (EPS ),代表股东可以赚多少。这个数据除了要越高越好,还要注意它每年的变化,来判断这家公司是否能稳定获利,还是已经呈下滑趋势。
C6: 股东报酬率 ( ROE ),ROE > 20%就非常好。
如果ROE < 7%, 可能就不值得投资。因为一般投资者的资金成本介于2~7%。还有机会成本。
四、财务结构:
财务结构指的是一家企业的负债占资产的比率,通过这个比率,可以看出企业的财务结构是否健康。
企业应当适度负债,运用合理的杠杠来获取更高收益。一般来说负债比率(负债/资产)在60%以下是比较健康的。负责比率太高企业会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五、偿债能力:
即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的两大关键指标是: 流动比率 和 速冻比率。
E1: 流动比率 = 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
意思是:企业欠的债,能还吗?(拿什么来还呢?当然是可以快速变现的流动资产)如果企业的流动比率 ≥ 200%就算是不错了。但为保险起见,最好要求流动比率最近三年都 ≥ 300%
E2: 速动比率 = 流动资产-存货- 预付费用 / 流动负债 = 速动资产/ 流动负债
意思是,企业欠的负债,能速速还吗?投资时,一般要求公司近三年的速动比率大于150%
通过这五大指标,基本就可以看出一家企业值不值得投资了。当然,还有一个报表之外的标准:不懂不投,即只投资自己了解的企业。你能看懂这家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最好你还能用到这家企业的产品,这样就会对企业动态比较敏感,能及时了解到公司走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七、从财务报表看前景
从财务报表看前景
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收入和成本等方面的数字化呈现,可以清晰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其中,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表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投资者、管理层和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通过仔细分析这些财务报表,可以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为投资决策、经营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通过数字化呈现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外部投资者、内部管理层及监管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对财务报表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对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说,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盈利模式、成本结构和经营效率,为经营管理提供指导。另外,监管机构也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和分析,监督企业合规经营,维护市场秩序。
利润表的分析
利润表也称为损益表,主要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所获得的营业收入和发生的各项费用及税费,从而计算出企业的净利润。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的利润表,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包括毛利率、净利润率等指标。如果一个企业的净利润持续增长,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资产负债表的分析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金运作情况。投资者可以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流动比率等指标,从而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稳健性。如果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显示资产结构合理、负债适度,表明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具有稳健的经营基础。
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情况,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通过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现金流动性和融资能力。投资者可以根据现金流量表评估企业的现金储备情况、现金流入来源,从而判断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
在对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投资者可以进行财务报表的综合分析,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前景。通过综合分析,投资者可以判断企业是处于成长阶段、稳定阶段还是衰退阶段,从而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同时,企业内部管理层也可以通过综合分析,及时发现经营问题,调整经营策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财务报表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深入分析,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为投资决策、经营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因此,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应该重视财务报表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优化经营决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企业盈利和企业收入区别?
这里援引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
收益和费用要素定义如下:
(1)收益是指在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表现形式为资产的流入或增值,或者是负债减少。从而导致权益的增加,但不包括与权益所有者出资有关的那些事项。
(2)费用是指在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资产的流出或折耗,或者是产生了负债,从而导致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与权益所有者分配有关的那些事项。
收益的定义包含了收入和利得。
收入:是在企业正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并且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包括销售收入、服务费、利息、股利、使用费和租金等。
利得:是指满足收益的定义但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在企业正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项目。利得代表了经济利益的增加,在这一点上与收入的性质没有差别。因此,在本结构中没有将它列作一种单独的要素。
举例来说,利得包括了那些变卖非流动资产所产生的收益。收益的定义还包括了未实现利得,例如,对有价证券进行价值重估而产生的收益和由于长期资产的帐面价值增加而产生的收益。当将利得在损益表中予以确认时,通常将它们单独列示,因为了解利得的情况对于作出经济决策是有帮助的。利得经常只是报告其扣除有关费用后的净额。
通过收益可以收到或增加各类资产,例如,通过交换货物和提供劳务可以获得现金、应收帐款、货物和劳务等。收益还可能来自于负债的清偿。例如,企业可以向贷款人提供货物和劳务,以结清偿还所欠贷款的末了债务。
而利润(净利润、纯利润)常常用来作为计量经营业绩的指标,或者作为计量其他指标如投资报酬率或每股收益等的基础。与利润计量直接有关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
利润(净利润、纯利润)=收益-费用(包括所得税)
总结一下,收益可以理解为取得的收入(利得),利润理解为收入扣除费用(含所得税)后的净额。
对上市公司而言,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股数,这里讲的收益是站在股东(投资者的角度),预计可以从股利分配中取的收益。
企业利润=企业总收益-企业总费用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以盈利为目的,即赚钱,具体可以表现为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直接手段就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九、企业盈利的好处?
企业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一个企业不但要有较好的财务结构、较高的运营能力,同时,其最终目标是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
重要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则其给予股东的回报越高,企业价值越大。同时盈利能力越强,带来的现金流量越多,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到加强。
比如甲、乙两家企业,2005年的销售收入均为50万元,净利润为10万元。我们无法判断到底哪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强。但是如果告诉我们,甲公司的总资产为5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00万元;乙公司的总资产为2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50万元。
我们就可以认为乙公司的盈利能力高于甲公司,因为乙公司每元所有者权益带来的净利润为0.2元,而甲公司为0.1元。
因此,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在考虑绝对值的基础上,往往更多地考虑相对值指标。相对值指标一般用各种比率指标进行反映。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指标很多,主要包括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十、一个企业是否盈利看哪个数据?
一个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要总结公司经营的好坏必须明确衡量的标准。有的人看到净利润的增加就下结论,说这是一家运转正常的公司。它错在没有关注该公司的投资回报率。
一个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不能只考虑净利润的增加,而应该关注财务人员提供的投资报酬率报表,如果只看净利润而忽略了投资报酬率则无法判断其资金运作的效率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所以,资产回报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