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企业回车巷人才网

20世纪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61 2025-01-02 09:01

一、20世纪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以下经济意义:

①通过改革,激发国有资本活力,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②有利于使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实现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有利于国有企业广纳贤才,同时有助于整顿分配秩序,促进分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由浅入深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提出了种种改革方案,但是这些改革方案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中进行,不触及产权的变革。到90年代尤其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产权改革的主张,从而,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购买本企业的所有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产权改革方法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管理者收购(MBO)得到逐渐认同,为国有企业改革增添了新的有益的思路。实施MBO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社会资产总量并没有减少,反而盘活了原来的国有资产,甚至还能使国有资产发生增值。国家出售中小企业所有权所获得的资金可以投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正符合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背景: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所称的“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过程。

当今西方 关注国企改革的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由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逐步过渡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职工的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挂钩。

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五、为什么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本文讨论公司治理,通过国企改革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公司治理?无论国企怎么改革,都应该在公司治理层面下功夫,也就是必须涉及产权。如果只是在具体经营层面小修小补,则无法解决经营效率的问题。

最近,中国联通和腾讯公司合资设立了子公司。此事引起广泛讨论,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又推进了一步。实际上,此事和混改无关,他们是合资设立子公司,而不是一方参股另一方。

事实上,在2017年,中国联通就推动了全国瞩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以下简称BATJ)作为战略投资者。混改完成后,中国联通集团持有中国联通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从62.7%降到36.7%,BATJ向中国联通(上市公司,下同)委派董事。这次是真正意义上的混改,混改完成后,国有资本在中国联通的持股比例低于50%,国有资本在中国联通董事会的人数也低于50%。

国企改革到今天已经进行了40多年。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产权不清晰,一直进展不大。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提出加快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联通混改完成后,员工薪酬明显提升,人员活力明显增加,经营业绩也持续改善,这就是公司治理的价值。

那么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国企改革应该如何进行呢?现在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就是集团公司(例如上文的中国联通集团)转型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仅仅作为股东在公司法层面行使股东权益,例如在董事会行使表决权。但是不能再插手具体事务,尤其不能通过下发文件干预企业(例如上文的中国联通)的具体经营。集团公司仅仅是普通的股东之一,只是持股比例较大而已。

说到这里,笔者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国有企业可以实行同股不同权制度,国有资本的股份拥有较大的表决权。例如普通股东为A类股份,国有资本为B类股份,B类股份的投票权是A类股份的5倍。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可以确保国有资本的控制权,二是可以减持股份,盘活国有资产(因为减持不影响控制权)。同股不同权在技术上没有障碍,美国和中国香港都支持同股不同权。

有些人认为国有企业同股不同权会影响私企的投资兴趣,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私企参与国企混改是为了投资收益,不是为了控制权,私企也明白不可能取得控制权。私企担忧的是行政干预,政企不分。只要在公司法下,私企是没有顾虑的。

还有国企改革需要全力避免的是国有资产流失,决不让国企改革成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要实现这一点,国企改革首先应该在上市公司进行,因为上市公司股价公开透明,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如果是非上市公司,则引入私企投资可以在股权交易中心进行,并开展公开竞投。这样就可以得到公允价格,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六、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推行股份制改革。90年代,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行产权分置、重组和上市等措施。

2000年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注重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益,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重点在于推动国企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监管和治理,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未来,国有企业改革将继续深化,促进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七、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经济结构升级。

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下,一些国有企业面临着效益低下、管理不善、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增强竞争力,提高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八、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和目的?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以下经济意义:

①通过改革,激发国有资本活力,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②有利于使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实现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有利于国有企业广纳贤才,同时有助于整顿分配秩序,促进分配公平。

九、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1984年国企改革迎来较为重要的一年。当年3月,《福建日报》刊登了福建国有骨干企业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要求国有企业进一步放权。

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进一步下放权力;当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

《决定》强调,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的义务的法人。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股份制等多种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1984年,“承包国有企业第一人” 马胜利毛遂自荐承包石家庄造纸厂,使造纸厂迅速扭亏为盈,引发关注,承包经营责任制也逐渐推广开来。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全民所有制企业有78%实行了承包制。

十、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主要包括?

第一阶段(1978-1980)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扩权、减税、让利,给企业一定的自主财产和经营权利。

第二阶段(1981-1982)的主要内容是试运行经济责任制。1980年开始在部分地区企业试行多种形式的盈亏包干责任制和记分计工资、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等办法,把生产责任制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渐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第三阶段(1983-1986)的主要内容是利改税。1983年6月在各地试点基础上实行税利并存的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9月,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的税代利,从而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第四阶段(1987-1991)的主要内容是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实行以"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为主要内容的承包制,从而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

第五阶段(1992年后)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