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公务员回车巷人才网

人文常识?

101 2024-01-08 13:41

一、人文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积累,人文常识,中国部分,中国文学常识,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反应人类同自然斗争。

二、公务员考试常识多少分?

具体如下:

言语理解:总共40道题。每题分数在0.6至0.8分左右。

判断推理:总共35道题。每题分数在0.6至0.8分左右。

数学运算:总共10道题。每题分值在1分左右。

资料分析:总共15道题。每题分值在1分左右。

三、公务员考试常识怎么准备?

这个你算问到人了。我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上岸25道常识题对了17道,你要想全对。比较难,除非你有通天纬地之才,不过能过对15道已经不错了,那一年平均只对7,8道。需要注意的是常识首先要注重日常积累,要养成多看书多看新闻的习惯,而且文科生具有天生优势,另外要多了解刑法,婚姻法,民法典,诉讼法,经济纠纷这些法律,有的放矢的去学习,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公务员考试常识是时政吗?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包括时政但是远远不只时政。

五、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分值大不?

常识题一般是0.5分一个。

20题左右。也就是10分这样的常识题。占比10%左右。行测分值分布: 数学计算:1分/个 言语理解:0.6分/个 定义判断:0.8分/个 逻辑推理:0.8分/个 类比推理:0.5分/个 图形推理:0.5分/个 常识:0.5分/个 资料分析:1分/个 公务员考试行测分值历年会根据其题目数量及难度进行调整,以上仅供考生参考。

六、公务员考试常识占多少分?

常识部分,共计12.5分,总共25个题目,每个题目0.5分。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各部分分值 满分100 

1、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总共40个题目,每个题目0.6分,共计24分;

2、数量关系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1分,共计20分;

3、判断推理部分,总共35个题目,图形推理每个题目0.5分,定义判断每个题目0.8分,类比推理每个题目0.5分,演绎推理每个题目0.8分,共计23.5分;

4、常识部分,总共25个题目,每个题目0.5分,共计12.5分;

5、资料分析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1分,共计20分。 

申论 满分100 分值越高的题目得分难度越大。

七、人文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3、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 “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4、距今5000-7000年期间主要是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有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位于陕西半坡文化、位于河南平顶山的仰韶文化、位于山东泰安的大汶口文化,其中河姆渡是已知最早栽培水稻的。

 5、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史称逐鹿之战。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逐鹿之战

6、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人被称为五帝。

 7、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于是舜传位与禹。

 8、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9、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0、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这场战争史称鸣条之战。

 11、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商朝后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12、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清代学者王懿荣,我们称他为甲骨文之父。

 13、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淫乐。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14、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这种制度叫做分封制,诸侯是可以继承的,继承的方式叫做宗法制,也叫嫡长子继承制。

 15、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分为“春秋”、 “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名字来源于孔子的著作《春秋》,战国来源于刘向的著作《战国策》,两个阶段的分界线是三家分晋。

 16、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 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还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

 17、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

18、与晋文公相关的成语,秦晋之好,退避三舍(一舍等于90里),此外还有寒食节的由来。

19、与楚庄王相关的成语,一鸣惊人,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20、与吴王阖闾相关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1、与越王勾践相关的成语,卧薪尝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22、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的道教尊为太上老君,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写着: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因此要注意“物极必反”,所以老子的思想运用了朴素辩证法。

23、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义,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整理编订了《书》、《诗》、《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后世成为《六经》。因为《乐经》遗失,所以有了五经之说。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4、孙武,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传世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许多战争原则。孙武是兵家代表人物,除此,还有孙膑。

25、战国时期开始后,各个诸侯国都和周王一样,自称为王,其中的七个强国号称“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2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乐器。有一套大型编钟,在地下埋藏了2400余年,现在仍能以准确的音调、优美的音色演奏古今乐曲。被称为曾侯乙编钟。

27、中国古代第一个享有盛誉的名医,是春秋战国后期的民间医生扁鹊 。扁鹊精通各种医术,又总结前人方法,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

28、战国七雄之间发生了很多大的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桂陵之战,产生了成语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产生了成语,增兵减灶;长平之战,产生了成语,纸上谈兵。

29、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为中国西部的一个诸侯国,疆域较小,国力不盛,始终被中原诸侯鄙视。但自从实行了商鞅变法后,国势蒸蒸日上,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支持商鞅变法的是秦孝公,商鞅相关的成语有立木取信,作法自毙,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军功爵制,土地私有,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此外还有韩非子和李斯。

30、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秦王赢政,开始亲理朝政,经过短短的17年,灭其他六国,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

31、秦灭六国后,赢政称“皇帝”,意即“德过三皇,功高五帝”。为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下令统一币制,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秦始皇还下诏统一度量衡 ,并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修弛道,车同轨 ,书同文”。

32、中国古文字中,最早有 甲骨文、金文,西周时期有大篆等文字,秦统一后,秦始皇让李斯将文字统一成为了小篆,后来,秦朝出现了一种更加便于书写的隶书,这 种字体从汉朝起在官方和民间通行,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33、秦、赵、燕等北方诸侯国,为抵御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别修筑过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 后,下令把不相衔接的各段长城连成一体,再向东西延伸,全长达1万多华里,号称万里长城。长城大都修筑在高山峻岭之上,易守难攻。

秦始皇

34、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项羽和秦军主力在巨鹿大战,史称巨鹿之战,项羽命士兵砸破锅鼎,凿沉船只(“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口粮,以示决战必胜的决心。

35、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刘邦曾与秦朝关中父老 “约法三章”,并且下令废除秦朝全部苛法,明令禁止犒军扰民。由于实施德政,得到广泛拥护,刘邦被封为“汉王”。

36、与项羽相关的成语、破釜沉舟、作壁上观、锦衣夜行、沐猴而冠、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

37、公元前202年,刘邦围项羽于垓下,项羽自刎。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为顺应民心思安、期盼休养生息的现实,刘邦制定了各种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使社会 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霸王别姬

38、鸿门宴:即范增劝项羽杀刘邦所摆的一场宴会,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由此而来。

39、锦衣夜行,项羽率军破咸阳之后,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是穿着锦绣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谁能知道呢?

40、沐猴而冠,项羽攻占并烧毁咸阳之后,想要东归彭城。韩生听到后说:“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见这话,便把韩生扔进锅里煮死了。

八、人文历史常识科普?

列举了五条人文历史常识如下:

一、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的文明表现在:象形文字,十进制位的计算方法,制定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等。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表现在:楔形文字,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用肉眼观测月蚀等。古印度的文明表现在:《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部世界著名史诗,建筑和雕刻艺术发达。古中国的文明集中表现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

二、欧洲文艺复兴

15至16世纪,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以其绘画及雕塑艺术,被后世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代表作品:意大利的但丁,代表作《神曲》;薄伽丘的代表作小说《十日谈》;英国的莎士比亚,代表戏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威尼期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西班牙塞万提斯,代表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三、英国革命

英王查理一世于1640年召开议会,企图通过征收新税,以讨伐苏格兰起义,遭到议会反对,议会反而要求限制王权,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清教徒克伦威尔率议会军打败王党,成立共和国。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死后其弟詹姆士二世继位,1688年,辉格党人联合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赶走詹姆士二世,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共同继位,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四、美国独立

1773年,以“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导火索。1775年春,英军与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交火,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告独立。1777年,美国取得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五、法国大革命

1789年5月,法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路易十六讽集军队准备镇压,激起了巴黎人民武装起义。同年7月14日,革命群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1792年,推翻君主制,建立吉伦特派当权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5月至6月,实行雅各宾派的革命专政。1794年热月政变发生,大革命中断。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此后革命树立了榜样。

九、人文常识和文学常识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如历法中细分为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

2、内容不同

文学常识体裁分类:诗歌、小说、散文、戏曲,小说分类:笔记、传奇、平话、章回,散文分类叙事、游记、说理、抒情。

文化常识包括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等。

十、公务员考试常识知识点汇总?

1.数量关系

那我们知道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

2.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形、表格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数据性、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5个问题,报考者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3.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4.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