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回车巷人才网

中英课外教育差异?

90 2024-09-26 02:04

一、中英课外教育差异?

中国的学校划分恰恰与英国相反,在中国,公立学校往往教学质量更高,更能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因为,在中国努力学习是几乎每个孩子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学习强国”,“知识改变命运”等道理中国学生们已经耳熟能详,来自家长老师以及同龄人的压力会使得大多数中国学生从很小的年纪就被放在起跑线上与人竞争。

中国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书本知识、记忆能力以及算术能力,而英式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中式教育的优势在于孩子会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坚持不懈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劣势在于会忽视孩子的个体化差异,拿全国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在成绩上优秀,这往往忽视了部分孩子在体育、艺术、科技甚至其他方面的造诣。而英式教育采用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则大大地肯定了孩子的优点和价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未来踏入社会时也有能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中英教育差异的原因?

我国的教育理念是比较传统和平等的,我国教育理念现阶段是如何让15亿人,都能受到基础的义务教育。从小学、初中让你掌握了最基本的识字、算数、历史、道德、简单的英语。到高中和职高,筛除了一些不适合文化课学习的学生,将他们分开教学,一部分继续学习文化课,另一部分,掌握知识,保证他长大之后至少有一技之长能适应这个社会。

英国的教育理念旨在给学生以启发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实验、发明和创造能力。进行批判性思考。相较于美国自由奔放的教育理念来说,英国的教育理念会跟中国家长更加相符。将孩子们培养成“英国绅士”和“英国淑女”也是许多中国家长将孩子们送到英国去的原因之一。

同时,英国的教育也鼓励孩子们对艺术和设计应当有深入的理解,也能够反映出艺术设计文化对于塑造历史和国家的文化、创造力和财富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英国的低龄教育中还会从不同方面带领孩子们去历史上许多艺术家、匠人和设计师的故事,明白不同领域不同专业都能给历史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变化。

三、中英义务教育的差异?

我国的教育理念是比较传统和平等的,我国教育理念现阶段是如何让15亿人,都能受到基础的义务教育。从小学、初中让你掌握了最基本的识字、算数、历史、道德、简单的英语。到高中和职高,筛除了一些不适合文化课学习的学生,将他们分开教学,一部分继续学习文化课,另一部分,掌握知识,保证他长大之后至少有一技之长能适应这个社会。

从大学开始,老师和家长不再强硬要求你一定要学习多少,一下就将绝大多数的人筛了出去,只留下那些真正想要学习,适合学习的人继续深造。由于国内人口基数与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我国的教育目前还是以应试教育和刷题式教育为主,而素质教育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英国 ·

英国的教育理念旨在给学生以启发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实验、发明和创造能力。进行批判性思考。相较于美国自由奔放的教育理念来说,英国的教育理念会跟中国家长更加相符。将孩子们培养成“英国绅士”和“英国淑女”也是许多中国家长将孩子们送到英国去的原因之一。同时,英国的教育也鼓励孩子们对艺术和设计应当有深入的理解,也能够反映出艺术设计文化对于塑造历史和国家的文化、创造力和财富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英国的低龄教育中还会从不同方面带领孩子们去历史上许多艺术家、匠人和设计师的故事,明白不同领域不同专业都能给历史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变化。

英国所倡导的是一种全人教育,不止是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多时间放在了课外的体育活动、音乐艺术教育上,为孩子们在少年时期就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去成为未来他们想成为的人。

四、中英餐具的差异?

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方: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

西方:刀、叉、匙、盘、杯等

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

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

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者李政道博士曾说“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五、中英教育差异英语作文

中英教育差异对英语作文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英教育体系之间的差异也日益受到关注。中英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英语作文写作中的表现。本文将探讨中英教育差异对英语作文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作文写作能力。

知识积累 vs. 创造表达

中英教育体系最大的差异之一在于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累积和记忆,而英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英语作文写作中,中国学生常常表现出对于词汇和语法的准确运用,但缺乏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

为了克服这一差异,中国学生可以通过拓宽知识视野,积极阅读各类英语文章和原著,增强对不同主题的理解和思考。同时,培养创造性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参加辩论赛、写作比赛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勇于发表独特的观点。

语法结构 vs. 表达流畅

英国教育注重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中国教育更加注重语法结构的正确性。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中往往过分注重语法,而忽略了句子的连贯性和表达的流畅性。

为了提高英语作文的表达流畅性,中国学生可以多进行口语练习,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此外,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多运用一些连接词和过渡词,使句子之间有机地连接起来。还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英语作文范文,学习其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文化背景 vs. 跨文化交流

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巨大,这也直接反映在教育体系中。中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而英国教育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英语作文中,中国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英国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可以参加一些国际交流活动,结交外国友人,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同时,在英语作文中也要注意不要过度强调中国的文化特色,要更加客观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总结

中英教育差异对英语作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提高英语作文写作能力,中国学生可以通过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加强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了解跨文化背景来克服这些差异。同时,学生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不断反思、总结和改进自己的写作方式和技巧。

相信随着中英教育交流的加强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写作中将会有更好的表现。

六、中英育儿差异?

一、教育观念不同

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中西方育儿典型差异

二、教育方法不同

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欠妥之处:在社交上的“过度保护”,生怕别人欺负自己的孩子;生活上的“包办代替”,替孩子穿衣吃饭,拿书包等等,生怕孩子累着;经济上的放任,生怕委屈了孩子,助长了孩子跟风攀比的不良风气。

西方国家的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另外,经济富裕的西方国家的家庭,对孩子的零用钱却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还有,西方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知错就该的意识。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

七、中英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差异有:

1、回答提问不同:中国人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对”或者“不对”。而英国人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则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2、亲属称谓不同:中国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而英国则男女平等。

3、生存环境不同: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中国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八、中英语言的差异?

第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这是汉英语言最显著的差异。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注:inbuilt意思可以按照“built in”来理解:嵌入的;内在的,固有的)

第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第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第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第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

It is (always) 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考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翻译,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如: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归还;恢复,复兴;恢复健康,复原)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

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第六、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了。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上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

第七、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做翻译实践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英文句子难译主要难在结构复杂和表达抽象上。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把长句变短句、从句变分句,结构上的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表达抽象则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体的中文进行表达,这对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

ardent (热心的;热情的)loyalty 赤胆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尽

far-sightedness 远见卓识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虑

perfect harmony (和声;和睦)水乳交融

feed on fancies 画饼充饥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饥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捐款;捐助)添砖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抽象,汉语则喜欢比较具体。我们再看一个翻译: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除非人类终于意识到要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使地球能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饮食,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个抽象的名词:sense, point和support和两个抽象的形容词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据大纲中词汇表提供的解释,sense可指“感觉”、“判断力”,point的意思是“点”,support的意思是“支撑(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舒适的”,unnatural是“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

九、中英颜色文化的差异?

在颜色的文化内涵方面,西方国家与中国是存在差异的。同一种颜色,其背后所引申出的含义会因地域风俗、文化、历史等方面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下面通过举例来浅析中西方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1.黑色

黑色在中国文化里有沉重神秘之感,它象征严肃、正义,如传统京剧中的张飞、李逵均用黑色脸谱;同时,它也象征邪恶,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

而黑色在西方文化中基本为禁忌色。它象征了死亡、凶兆、灾难。如:在葬礼上,人们通常穿黑色服装;“不吉利的话”译为“black words”;第二,它也象征邪恶、犯罪,如:“恶棍、流氓”译为“black guard”;另外,它还象征耻辱、不光彩、沮丧、愤怒等。

2.蓝色

在汉语中,蓝色通常可以给人们带来安详、美好的联想;此外,蓝色还指“破旧”,因此,在重大喜庆之日时,人们基本不会用蓝色来作装饰。

在英语中,蓝色有“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名门望族”的引申含义,如:“blue room”指的是“美国总统在白宫的,用来会见挚友亲朋的会客室”;蓝色也代表了特定的身份职业,如:“blue collar”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此外,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化里,蓝色还有忧郁、感伤等其他消极含义,如“色情电影”译为“blue film”。

3.红色

红色是我国文化里崇尚色。它象征吉祥、喜庆、繁华、热闹、漂亮等,如女子 美艳的容颜为“红颜”。

西方文化中红色主要指鲜血的颜色,多指血腥、暴力、恐怖、危险等,如“red ruin”指火灾;红色也常用于情感上,当某人生气时,常用“see red”或“red with anger”形容;另外,其还有“亏本”等消极意义。

4.黄色

在中国,黄色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是一种吉利色彩,如“黄道吉日”,龙袍、圣旨均为黄色。

西方文化中,黄色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Judas)所穿衣服的颜色,所以有“卑鄙、胆怯”的含义,如“卑鄙的人”应译为“yellow dog”,此外,黄色还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和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

十、中英言语交际差异?

比较明显的差异在于见面时中国人更喜欢谈论生活,说话含蓄,英美人更喜欢谈论天气,说话直接。

虽然在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出来这个差异,但实际上如果把英文翻译为汉语的话,会发现实际上我们双方的言语交际差异是体现在很多方面的。比如我们在进行自我介绍时,一般会将姓氏放在前面,而他们一般都是会将姓氏放在后面。

而且,中英在很多的词语方面也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中国的词语一般都是一个词就是专指什么,除非是一些成语或者是一些特殊词语。而英文很多的词本身就是带有不一样的意思,并不是在特定的场合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