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回车巷人才网

为什么创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

175 2024-10-20 11:01

一、为什么创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

主要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方法成人化,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的固有模式,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打破这种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的新课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二、品德与社会 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意识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优秀品德和积极社会意识方面,品德与社会教案起着关键作用。品德与社会教案是一种教育资源,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促使他们在道德与社会价值观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目标是通过全面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社交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适应不同社会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培养他们成为有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成年人。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设计原则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设计应该符合以下原则:

  1. 目标明确:教案应明确说明培养学生品德与社会意识的具体目标,并梳理出学生需要达成的核心能力。
  2. 功能齐全:教案应包含各种学习活动,如案例研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3. 个性化设计: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提供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
  4. 反馈与评估:教案中应包含学生的反馈和评估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反馈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5. 社会联系:教案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内容和方法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公民意识、社交礼仪、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品德与社会教案的内容和方法:

  • 主题研究:通过引导学生选择和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 案例分析:以真实案例为基础,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其中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和礼仪要求,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学习倾听、尊重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感受社会的需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实施策略

在品德与社会教案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 活动设计: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困难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品德与社会知识。
  • 启发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并提供引导性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考。
  • 跨学科整合:将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语

品德与社会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是培养学生优秀品德与积极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教案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品德与社会哪年改成道德与法治?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通知》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四、急求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复习资料(提纲)?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长安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次。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 ●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寇天下”。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 ●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1206年,蒙古贵族如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支五代的历史。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 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 (fU)、蔡襄。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侦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元末明初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对国的统治。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迫投降。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畅销海内外。 ●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房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以“万岁山”作为全城的中心点。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 ●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的《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西厢记》画的插图。

五、怎么在手机上看品德与社会?

在手机上看品德与社会方法:

一、看品德。要看英模事迹、烈士纪念活动、健康文艺节目(歌曲、戏剧等)、积极参加文明及正能量互动交流等,对培养优良道德的内容多看、多听、多互动;对消极的、反面的、有损身心健康的节目要有鉴别能力,不参与、不支持、可发表正面意见,予以批评和抵制。

二、看社会。要多看反映社会光明面、进步面、发展面的节目,譬如: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扶贫、先进武器装备、大阅兵、社会救助等活动,以及反映社会进步的戏剧、舞蹈、歌曲、演讲等;对埋怨社会、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文章、文艺、语言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应声附合。

六、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新 课 程 标 准 解 读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当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他们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也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当一个儿童遭遇到生活中某个事件、某个人时,他不仅在感知认知:这是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个什么人?同时也会产生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随之而萌发响应的情意、态度,然后是一定的行为。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也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应当相互渗透,面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做出合理选择。 五、实施建议 按照课时安排,《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每周两课时,已经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要上好这门课程,应该要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1、教材观。新的教材观应该是: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3、学生观。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学观。教与学的新观念是:首先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态度和能力。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教学不是偏重单纯的学术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第三,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学生身边的事物都是学习的资源。要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好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总之,新的教学观念,新就新在,不是为了教而教,是为了学而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 小学品德新课堂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确立教学课题、进行学情分析、教材课题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要点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是新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最核心的内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前后步骤或顺序的各个主要活动环节构成的。也称教学程序。一般情况分为导入、新授、总结、拓展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别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动内容。从总体上说,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必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一要教学过程活动化。(即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把过去那种讲解提问式教学,灵活的设计为学生的多种活动。)二要学习方式多样化。(即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重视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要过程设计粗线条化。(这里所说的粗线条,不是指环节语言笼统、简单,而是环节语言要抓关键、抓重点,严格遵循新课堂教学课例提倡或强调的 “大环节要清,小环节要精”。 )每个课例的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儿童为主体,以各种活动为媒介,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儿童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不同事件进行综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充分体现出品德课程的综合性。

七、品德与社会《合理安排时间》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合理安排时间》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能力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说教法

针对以上目标,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设计:

第一个环节是课前激趣引入,以猜谜语来唤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所猜的谜语紧紧围绕本节课教学内容,学生猜到谜底后让学生说一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出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水到渠成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合理方案,在这个环节给学生充分地展示机会,把各组的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从中挑出用时最短的方案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得出“能同时做的事要同时做”然后第三个环节围绕这个重点进行下面的练习,习题的设计也是紧紧结合生活。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可经过合理安排节省时间,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不仅限于课堂,也在生活中。

最后一个环节是提升“合理”,拓展认知,使学生明白不能一味节省时间,还要考虑其它因素。

最后设计一项作业,要求学生从网上收集关于华罗庚和“统筹法”的资料,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老师,体现了新时代新手段的运用。

四、说学法

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明确学生分工,有人管记录,有人负表发言,提高合作效率,使学生逐渐学生与他人合作。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子,使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体会数学来之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方案,从中找出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不诚实有什么危害品德与社会?

失信于人,会产生信任危机,最终害人害已:不诚信的行为是违背道德的,应受道德的谴责;有些不诚信的行为违反了法律,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诚信的行为会造成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和谐,损害国家民族的形象;经济活动中的不诚信行为还会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经济的发展。

九、小升初考试中考不考科学和品德与社会?

分班考试只考语文数学,会有作文

如果是应届毕业生,有些根本不考试,只用小学六年级期末考参考

特殊学校——要求多但不高的会考科学、品德、英语

十、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包括什么?

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包括学生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党团活动、“一十百千工程”、专题教育活动、公益活动与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内容、次数、持续时间及收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