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回车巷人才网

教育研究国际期刊是什么级别?

185 2023-04-26 02:55

一、教育研究国际期刊是什么级别?

《教育研究》杂志系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最长的教育专业刊物,作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始终关注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以刊登教育科学 论文,评介教育科研成果,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传播教育教学经验,宣传教改实验成就,开展教育学术讨论,报导学术研究动态,提供国内外教育信息为主旨,引领开展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是教育理论界首选类的权威刊物。

《教育研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排行榜教育总类中排名第一,人大学书报《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和全文转载量教育学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位列教育类第一,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学科排序第一,被中国知网(cnki)等期刊专业评价组织评为2015‘、2016’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顶级期刊,中图集团公司2016年度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百强期刊。

二、建议义务教育改为12年制?教育部回应

针对网传“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中考将取消”的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回应表示,现阶段不可能将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

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到2016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已达93.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绝段散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未来燃腔一段时间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巩固并氏水平和均衡发展水平的任务仍然繁重。

扩展资料:

该负责人表示,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但普及、义务和免费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在解决有学上的问题,不是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或者实施免费教育。

参考资料:人民网-教育部回应“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不具备条件

三、中国近30年的教育改革情况

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专论

党的十七大的主要精神在改革,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改革是教育发展之路。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要用改革的思路审视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教育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明确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和重点,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改革推向前进,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提供不竭动力和制度保证。

谈松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论述坚持科学发展观时指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这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也应该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动力。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要用改革的思路审视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教育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明确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和重点,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改革推向前进,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提供不竭动力和制度保证。

以教育改革为动力,解放教育生产力,我国教育事业实现超常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教育“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弊端入手,逐步进行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改革,进而深入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改革涉及范围之广,触及问题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对于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对教育发展的体制性束缚,解放教育生产力,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回顾总结这一发展进程,分析评价其历史贡献和历史作用,是联系教育实际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的必要基础和前提。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和重点领域,特别是在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革目标,迈出了教育领域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地方分权的改革步伐,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的积极性,发动农村居民广泛参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行动,为在世纪末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提供了体制保障。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态团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并全面提出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改革的目标,在国务院关于纲要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提出高等教育“逐步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分权管理体制,极大地推动部门办学、条块分割的体制改革,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增强了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教育的权力和责任,保证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高等学校实行缴费上学、成本分担的原则,使高等学校经费来源中学费所占比例,由1990年代初的2%提高到2005年的30%左右;同时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包括民办高等学校和公办高等学校举办独立学院等的发展,扩大了社会资源对高等教或做育的投入。正是这些改革举措,调动了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和家庭的多种资源,为高等学校扩招,在短期内使高校在校生增加两倍提供了体制和资源的支持。

此外,高等学校招生就业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后勤社会化和人事制度改革,对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农村教育经费的多渠道筹措体制对于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今天回顾、反思过去20多年教育改革历程时,需要历史地、全面地进行评价分析,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体制形式,要放到教育发展的具体环境和背景中评价其利弊得失,而从总体上充分肯定改革对教育发展的历史贡献则应该是基本前提。没有教育改革主要是教育体制改革帆雀的进展,就不会有我国教育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成就,这是我国近30年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基本经验。

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制度建设,克服制度供给约束

20多年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是实现了新旧体制的转轨,而体制改革的任务不仅要革除旧体制的弊端,更需要建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教育新体制。新制度的建设正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而新制度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善的,需要一系列过渡的形式和环节,才能产生比较合理的制度形式。在这样的过渡阶段,制度的不完善、制度的缺位将会是主要矛盾,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作制度供给约束。

如果我们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去考察现阶段教育发展中诸多热点问题,就会发现许多热点问题背后存在着制度供给的缺位问题。

比如,农村义务教育一度出现困境,一方面是农村经济的变化已经不能沿袭主要依靠农民负担农村教育经费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国家实行分税制、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变化,相当多县以下政府无力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责任,而这种情况是由农村教育投资体制调整滞后造成的。2000年之后,国家先后实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初中工程”、“西部两基攻坚工程”、“贫困地区两免一补工程”,直至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根本改变了农村教育的面貌。而这些工程属于政府实施的专项政策,还不是长期的制度安排,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具有制度性质,但需要有几级政府分担经费的制度保证,而这有赖于国家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

城市基础教育阶段的择校收费,其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的供求矛盾。问题是面对这种供求矛盾的制度选择,前一时期大体有:一是发展民办学校,由民办学校满足选择性教育的需求,这是很多国家的制度安排。但是我国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现时难以满足优质教育的需求。二是选择部分公办学校转制,即依托公办学校资源,用民办机制运作。其中有些学校办学比较成功,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加快了学校的发展。但是,这种做法由于缺乏制度设计,同时占有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两种优势,造成两方面的不公平竞争。三是优质公办学校采取办分校或集团式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这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允许的办学形式,对缓解优质教育的供求矛盾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做法也缺乏制度设计。可见,这些体制性调整并未解决优质教育供求矛盾的制度安排。而现实的问题是,政府不可能承担满足急剧增长的选择性教育需求的责任,又不可能在短期内让民办教育来满足这种需求。这种制度供给的两难选择是城市择校竞争矛盾集中到政府的原因之一。

高等教育在扩招过程中采取举办独立学院和提高学费标准即提高家庭分担成本比例等体制性措施,也面临着制度选择问题。同时,高等教育正把重点转向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而现有的人才培养制度包括选拔、评价、培养等方面的制度规范仍然影响质量的提升,制度变革必然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

以改革创新精神进行制度建设,保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发展任务

深化以制度设计为重点的教育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认识和处理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制度建设是教育发展和改革对制度供给提出的现实需求,它必须以满足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实需求为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教育发展的诸多任务,其实现都对制度建设和制度供给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关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保障教育公平的要求,需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又如,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以及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则需要在明确政府与市场提供教育服务边界的基础上,建设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和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总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到的教育制度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在总结、研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加以落实。在研究和落实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预设制度供给和制度建设的具体模式,而只能力求探索制度供给和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这种路径从其走向而言,是一个经过若干过渡环节而逐步成熟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就其结构而言,则是政府治理制度(宏观)、现代学校制度(中观)、教育教学制度(微观)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整体演变过程。在此,就这几方面制度建设的路径探索提些想法,以期引起讨论。

1.政府治理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教育体制演变过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行政体制的转变对教育体制的变革具有关键性作用。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系统内部,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即集权与分权;二是政府与学校,即管制与服务;三是政府与社会,即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从改革的进程看,三者的变化程度是递减的,政府系统内部的改革调整力度最大,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权的下移等;在政府与学校关系上,明确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地位和权利,学校也比过去享有更多的自主权,但仍未建立完善的制度,既有政府干预过多,也有监管不严的问题;在社会参与方面并未有实质性变化,基本处于政府直接控制之下。

政府治理制度的改革既有我国体制转轨中的特殊问题,也有世界性政府治理变革的共同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治理变革上,经历了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演变,这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治理的职能和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需要结合国情进行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现阶段我国政府治理制度的建设,要实现这样几个转变:首先,在政府职能上,要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即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全能政府”的状态,分清在教育服务提供中政府与社会、市场的边界,政府承担应该承担、也能够承担的权力和责任,避免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其次,在政府治理方式上,从主要依靠行政指令向建设法治政府转变,在依法治教的治理框架下,综合应用法律的、经济的、政策的、信息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变人治为法治,管理为治理。再次,在政府作用的定位上,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并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调整政府机构设置、治理结构和运作程序,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2.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制度是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校制度面临着自它从工业社会产生以来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处于传统与创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回答教育转型进程中提出的现实问题。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动向看,学校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大致沿着两条路径:一是改革公立学校体制,例如美国提出的教育券、特许学校、责任制、选择机制、透明性等,围绕增强学校的自主、选择和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办学校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建设学习型学校,调动学校内部因素的作用,提升学校的品质,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需要。

在我国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中,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学校自主办学的法律地位;学校治理结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的关系,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社区)的关系等。

3.人才培养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提出人才培养的问题,比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部分指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部分指出,“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部分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这些要求集中反映了我国教育在实现历史性跨越之后,发展的重点正在转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人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制度和文化则是关键性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正是对人才培养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

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需要进行系统设计,从人才评价制度、人才考核制度、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包括继续教育)到人才使用(晋升)制度等,其中涉及在教育目标和人才使用中学历与能力的关系,在人才评价和选拔中知识(分数)与综合素质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等等。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教育制度中注重面向全体和基本标准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创设有利于学习者个性、秉赋、潜能、特长充分发展的制度环境。在制度建设中,既要有学校层面中小学的小班制、走班制、允许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的制度,及高等学校的学分制、主辅修制、学习与工作交替制等,也要有政府部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评估制度的建设,例如如何实行多样化的评估,并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等。在现阶段要着力推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考试招生和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其对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而以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为主线,系统地进行教育制度变革和建设则是一项长期而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只有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人们的学习才不会成为一种外在的沉重负担,而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人的各种秉赋和潜能才能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教育,需要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在长期改革和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借鉴世界教育制度的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