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回车巷人才网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189 2023-08-08 14:05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任何自然科学,都是由浅入深的学习,也会是由浅入深的讲解。物理,是门最典型的自然学科。

你也可以这么做,如果是老师,你讲的太高深可能有些同学接受不了,也不能太占用学生的时间来讲大部分人都听不懂的,这不公平,那为什么不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深化的提出些问题,可以供有些有兴趣爱好或者有能力探讨的同学去处理,你们可以课后商量。这样既能增进师生关系,了解有些学生的能力,又能达到你分层讲课的目的!

二、分层教学对教育教学的启迪

重视教育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初中分层教学的原理?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数学观,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四、教育教学:高中分层教育,到底怎么分层?怎么教?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五、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方法:  一、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二、运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作用。  三、利用网络资源,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四、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了解学科发展形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物理学科发展较快,通过Internet网络上的权威网站查看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可以做到紧跟形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

六、初中物理教师教育格言?

1、在知识的舞台上,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3、享受梦想,享受过程,享受人生的精彩。

  4、踏踏实实地工作,简单而阳光地生活。

  5、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6、要知世事奥秘多,须要长期作学徒。

  7、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8、打动童心的最佳方法是诚恳而慷慨地赞扬他们每次进步。

七、初中物理教学杂志有哪些?

物理教学,物理通报,物理教师,中学生物理教学参考

八、初中物理分层作业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能够研究出来能量守恒的定律,它的价值就是为其他的一切动能提供了一些依据

九、如何记录教育教学中感悟,心得与叙事?

  包括: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镜头,如师生对答、学生争论、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高潮和亮点;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感触;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处理;教育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引起教与学共振效应的途径;设计合理,条理分明的板书;课堂教学中临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得当的具体措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在课堂中应用的感悟;教学方法的革新;学法指导的技巧等。

只有详尽地记录这些优点,才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借鉴使用,并不断总结、改善,推旧出新,教育教学才能接近完美。

十、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都有哪些?

一、把物理引进课堂, 将课堂内容生活化。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多姿多彩的, 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物理必然是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 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 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 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新教材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 贴近学生的生活,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 课堂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主阵地, 更不能与生活和物理现象脱离开来, 更需要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物理课堂。例如, 在讲物态变化的教学中, 就可以以“中暑”为例: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 体温调节不适应, 体温上升, 出现头痛、眩晕、恶心。通常情况下, 在中暑患者身上擦酒精, 对中暑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像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 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关联紧密, 学生就会感到亲切, 并且学以致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会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激发他们想学和乐学的动机。同时, 启迪学生关注生活实际, 使学生从单纯的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增强学生的观察意识。有了观察, 才会有思考, 才有可能提出问题。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也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 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所以, 教师必须把生活引进课堂, 构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 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 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 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出学习课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常常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 引出的问题学生觉得十分生疏。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 在学习物理前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创设问题情境, 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 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讲授“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这一节时, 先让同学们搓搓手, 问他们有什么感觉, 同学们都会说感觉热。但是当再问他们为什么会感觉热时, 大部分学生都愣住了。就可以顺水推舟再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这时, 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此时能感觉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可以自然地引出学习课题。引入课题的方法,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更容易被学生接纳。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三、用生活事实为支撑, 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在教学中, 只要能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都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 应当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时, 老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现象, 如划船时, 桨向后划水, 船则会向前行驶; 溜旱冰时, 如果你向前推别人, 你自己也会向后运动等等。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 才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

四、联系生活进行点拨, 探究生活问题。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 必须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问题从哪里来? 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产生于现实生活中的陌生现象, 产生于对现实事物或现象的深刻思考之中。在物理教学中, 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 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 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在教学中可采用讨论、辩论、小组活动、参观、调查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技术的兴趣, 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参加社会活动而从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做准备。例如, 在讲到电学时, 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 拿电灯泡进行点拨教学。生活问题: 白炽灯是人们常用的照明用具。根据你对白炽灯的了解, 请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并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简要回答。问题: 白炽灯的灯丝用久了为什么会变细?简答: 在高温状态下工作灯丝升华造成的。分析点拨: 白炽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照明用具, 它涉及有许多的物理问题, 可以从制造的材料、形状、工作情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索的第一步, 该题型有利于考查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识及相关能力, 本题是针对学生非常熟知的白炽灯和灯头,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并做出简答:如: 1.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白炽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2.灯泡内为什么要抽出空气? 防止钨丝在高温下氧化燃烧。3.白炽灯在工作时能的转化是怎样的?4.白炽灯是否节能? 等等。

五、运用物理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 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 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 学习了惯性一节之后, 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如何理解运用物体的惯性, 就可判断生鸡蛋和熟鸡蛋? 把鸡蛋放在桌上, 用手把鸡蛋迅速扭动。离手后观察它的转动情形: 如果鸡蛋转动得很顺利, 则为熟鸡蛋; 反之, 如果转动得不顺畅的,则为生鸡蛋。学生们的兴趣很高, 积极思索, 很快得出了原因所在: 因为熟蛋被扭动时, 蛋白蛋黄全部一同被扭动, 故转得顺利。生蛋被扭动时, 只是蛋壳受力,而蛋白和蛋黄几乎未受力。由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 可知, 蛋白和蛋黄因惯性几乎停留不动。于是, 蛋壳的转动就被蛋白拖慢了。类似生活小问题的解决,虽然有的实际意义不大, 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自信心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却有着非常的意义。再例如, 在讲完力、热、电后拿全自动洗衣机来讲一下力、热、电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问题: 拿出洗衣机的铭牌: 为了能正确使用这台洗衣机, 请你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 解释一下这个铭牌上的内容。分析点拨: 结合生活实际中常见的家用电器的铭牌, 考查所学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既能将力、热、电等物理知识综合在一起, 又能考查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还能培养收集整理、发现有用信息的分析能力。

总之,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要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把课堂放开, 让学生动起来, 在课堂上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 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 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