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人生需要严谨缜密和一丝不苟》
有些孩子的作文,字迹潦草,行段混乱,词不达意,中心不明确。不说别人,连自己过后有些字也辨认不清,意思也说不明白了。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丝不苟的精神。 作文不认真就耍出毛病。《作文趣谈》里讲的故事,可借来说明写东西不认真就要出笑话或造成层次混乱。 明代莫云卿十岁就盯咐写一手好文章,人称“圣童”。袁福微晚年博学多问,人称“小词林”。一次莫云卿到袁福微家做客,有人献一篮批把,赠贴上写着:“敬献琵琶尸筐,望乞笑纳。刀两个人看了大笑起来。知县屠隆恰巧也来了,两人笑容还没收敛。知县问起缘由,袁福微说明凯卖纯以后,知县随口说: “琵琶不是此批把,只为当年识字差。刀莫云卿续句说:“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批把是水果,琵琶是乐器。只因写字不认真,所以出笑话。 学生的作文也有类似情况。一位初中同学暑期给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写了一封信,汇报自己期末的考试成绩,并表示今后努力学习的决心。其中有这么几句话:“期末考试各科都不及格,数学53分,化学30分,语文45分,物理78分……但您不要生气,坏事可以变好事。张姨家的小明也没考好,他爸爸正给他补课呢!您什么时候回来?回来时给我买个飞机模型。”—“物理78分”,怎能说各科都不及格呢?误把“平均” 写成“都”·了。“坏事变好事”,怎么“变”呢?是总结过去的教训,从而奋发学习赶上去呢,还是象张姨家的小明那样等爸爸给补课呢?不明确。不用说,写信时没认真思考。 父母应教育孩子认真写。 第一,要有责任感。写文章要给别人看,别人看不懂,就达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现在,老师、父母看不懂,影响面还不算大;将来到工作岗位,写的东西人家看不懂就要误事。现在把作文写明白,正是为将来叫人家看明白。 第二,写前要构思,拟提纲。一位老教i茸家谈自己写作经验时说过,他每天早饭前都要在院子里散散步,一面吸点新鲜空气,锻炼身体,一面构、思当天要写的文章。饭后,拿笔写起来,一气呵成。孩子作文段落不清、语无伦次,原因是写前不认真思考。因此,要让孩子养成写前构思的习惯。文章中心是什么、围绕中心选用哪些材料,先写啥后写啥,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想好后,把它记下来,这就是提纲。然后再按提纲去写,就不至于馄乱了。
第三、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要马虎。孩子写字愿意产跑,觉得这么写“够味“,才算有能耐”。这就应该一方面向孩子说明把字写端正的好处多一方面要严格要求,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放过。一遍写不好,再写一遍,写好为止。养成习惯就好了。 第四、写完再反复看几遍。有的孩子把作配昌文写完就算了事,从不检查检查有没有不妥的地方。结果,不应写错的也写错了,自己能改的也没改过来。这也是不认真的表现。鲁迅先生主张写完至少看两遍。孩子的作文一般约千字左右,看一遍用不了多少时间,因此写好后,让孩子至少也要看两遍,反复推敲。把掉的字补上,把错别字改过来,废话删掉,不准确的词语调换一下,段落、层次不妥当,再重新斟酌一番, ”一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了,再清清楚楚地抄在作文本上。 天下事就怕认真,作文也是一样啊1
二、神童指什么?
神童,又称圣童、奇童、天童、或资优儿童,是对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所谓“有特禀异质,迥越伦萃,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识洞于未萌,智表于先见,心计足以成务,口辨足以解纷”。战国时期秦国大臣甘茂之孙甘罗,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宾客。[1] 汉朝已有对神童的选拔制度,汉朝的选举法中规定:“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2] 。“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张堪年十六,受祥者兄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3]
南北朝有一位神仙童子元嘉,可以“一心六用”: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羊群,兼成四十字诗,足书五言一谨袭绝[4] 。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王勃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人目为神童,[3] 《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刘晏年幼时号为神童,形状狞劣,宰相张说称他为“国瑞”。《儿世说》、《幼童传》、《世说新语》、《太嫌搏平广记》[4] 都记载有大量的神童。王安石的《伤仲永》是一篇探讨神童问题并警世的散文,他强调:“彼(仲永)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意即强调后天的教育比天赋更为重要。[5]
一般形容儿童超群的学习能力各方面优于同令若
三、中国古代药王到底是谁?
中国古代药王是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西魏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悉液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孙氏自幼聪颖好学,敏慧强记,他7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人称圣童。孙思邈的家乡在长安附近,长安为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在当时也是东西魏之间战争的后方,当时的战乱对其历史文化的破坏不大。
在这种条件下,孙思邈有机会从小就博览群书。因自幼体弱多病,常请医生诊治,以致睁败物耗尽家资。因此他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研究,为民除病,因而刻苦研习岐黄之术。
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精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
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一样看待;治疗中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枯尺劳,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
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自治疗护理麻风病人达600余人。他的高尚医德足为百世师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药王
中国古代的药王是孙思邈。
扩展资料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谨基纳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祥没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锋祥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
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百度百科--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谈桐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
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却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还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伍侍宽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影响
孙腔亮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
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
药王是道教俗神,由中国古代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医演化而来。
1.古代中国民间供奉的医药之神。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药王,其原型亦有所不同,药王最早见于东晋时佛经译本中的药王菩萨。药王菩萨慈悲为怀,救人危难,故中国民间常把同样能救人危难的医生比喻成药王。
2.药王被中国民间奉作医神,最迟出现在宋代,南宋时药王的原型有韦善俊和韦慈藏,元代则将韦古唐代疏勒国人作为药王原型。此时药王的形象均为有黑犬随行之仙医。明清各地的药王庙众多,庙中的药王也非指同一神。
3.其中主要的药王有河北任丘药王庙祭祀的战国时名医扁鹊,河北安国等地的药王庙祭碰没祀的皮场王,北京等地的药王庙是由元代三皇庙演变而来的,除祭祀三皇之外,还配祀历代名医。
4.清代以后中国民耐吵滑间称的药王大多为唐代名医孙思邈。根据中国民间有关孙思邈的传说,药王的塑像大多为孙思邈坐虎针龙之雄姿。古代药王原型虽各有不同,但在中国民间,药王成为人们祈求安康、祛病禳灾的精神寄托,昌腊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民间对历代名医的纪念和尊崇。
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弯李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生平及其创作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激磨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埋铅迟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却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还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影响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
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中西医结合工作第一人;
5、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6、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8、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9、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10、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1、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2、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3、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5、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6、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7、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8、首用胎盘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p
20、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乙;
21、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3、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