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应当怎样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规律,做到从实际出发,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3、教育要我我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促进所有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所教课程,将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心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遵循的教育规律?
四大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② 教学八大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
三、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题?
基本规律是要因材施教,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四、德育过程的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条规律,分别是: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因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就是道德认知,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是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是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是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过程有多种开端,并不一定非得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这里需要重点记忆。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车个,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活动和交往是思品形成的基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因为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所以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因此说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以上就是德育过程的几个基本规律,这几个基本规律需要理解性记忆。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1)道德认知
【含义】指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其中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理解】道德认知主要考察的方向有例子型反选,比如小明知道乱丢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这就属于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含义】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理解】道德情感是评价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评价他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比如小明在看到别人乱丢垃圾的时候觉得内心很愤怒;评价自己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比如小明因为自己早上匆忙上学而随意丢垃圾感到羞愧。
(3)道德意志
【含义】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理解】道德意志一般都伴随着克服困难。比如小明经常上课迟到,班主任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也不想迟到啊,但是我就是起不来”。这个例子表明小明认识到了上学不应该迟到,但是因为意志力不够而起不来床,所以是道德意志不够。
(4)道德行为
【含义】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理解】道德行为指的是出现了实际的关乎道德的外部表现,比如小明知道随意丢垃圾是不对的,这属于道德认知;而小明知道丢垃圾是不对的所以从来不乱丢垃圾,这就表现了小明出现了从来不丢垃圾的道德行为。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1)要注意全面性(统一性)
【含义】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理解】知、情、意、行四个要素都要发展。
(2)要注意多端性
【含义】知情意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独立的,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知情意行的发展是不协调的,因此并不一定都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具有多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薄弱环节入手。
【理解】多端性指的是德育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开展的,但是不是绝对的,德育过程也可以从知情意行的任意一端开始,比如从先培育道德意志开始,或者培育道德行为开始都可以。
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含义】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需要在学生活动和交往中实现,所以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含义】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到的影响肯定不止来自于一个方面,必定收到多个方面的影响。
【理解】比如来自老师的影响、同学的影响、学习书上的内容而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实践活动时产生的影响等。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含义】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他们的产生变化都依赖于个体的心理活动,所以任何思想品德的变化,也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含义】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外界教育的各种因素,他们吸收,分析,综合这些外界因素的过程就是一种内部的矛盾斗争的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含义】德育过程不仅包含学生接触与吸收外界教育因素的过程,也是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含义】德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持续的,反复的进行,因为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水平不是一下子提高的,而是长期逐渐变化的,又正因为学生意志的薄弱性,所以德育过程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倒退。
【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五、公犬发情的规律?
公犬发情规律
1、公犬的第一次发情期一般是在8月龄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品种会有提前或者滞后。一般来说,个头小的公犬发情期比个头大的公犬要早。公犬平均一年发情两次,每次间隔六个月,不过每个品种也是有差异的。
3、这个规律有助于你判断公犬的种种迹象,究竟是不是发情,比如,当公犬两个月前刚发过情,它们会异常兴奋,追逐打闹,出现骑跨动作等等。
4、由于激素水平的差异,有些狗狗的发情非常准时,每六个月一次。而跟人一样,身体状况不同,生理期会有差异,不过4-8个月内的变动都是正常的。狗狗的发情期通常会持续三到四周。
六、义务教育和升学教育的区别中公?
义务教育是必须接受的教育,升学教育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择优录取,学的不好就可能不能再接受教育。
七、纵横公考、中公教育、华图教育、腰果公考、粉笔公考,哪个更好?
作为一个刚刚面试上岸的考碗族,对粉笔纵横了解过一些,但毕竟没上过他们的课,所以不敢贸然做比较,单说下我报的腰果吧。
知道腰果公考是通过新浪微博,看到有朋友转发了腰果的有奖活动,点去看了他们的主页,发现他们每天晚上都有一堂公开课,冲着免费去听了一次,当时感觉很不错,接下来几天,我白天自己做题,晚上去腰果蹭公开课听。听了齐麟老师和文英老师的公开课后,我报了笔试全程班。报班后,我基本上就是按照老师上课的安排模块学习。
现在回头再看,逻辑判断和资料分析这两个模块,上课和不上课差别很大,刚开始自己看书的时候逻辑部分基本上靠自己猜,准确率也就是三分之一,听腰果的老师讲了以后感觉判断太简单了,简直就是送分题。数学也是,我是齐大大的脑残粉,齐大大虽然脾气不好,但是感觉讲的东西都简单实用比较容易懂,并且考试时候适用。我报腰果的时候,距离国考的时间已经比较近了,老师建议有侧重点或者自己比较容易得分的模块先学,我就是后来对判断很感兴趣,做题基本上能有80%的准确率了,然后言语常识啥的正确率低点儿,最后国考行测是考了73分。
后来面试我也是报的腰果,一个班6个学生、1个陪练老师、1个班主任,但是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一直请假没来上课,所以最后上课的学生就是5个人。准备面试时候我就是早上固定读人民时评,上午整理热点和前一天学的内容,下午自己答题练习,晚上上课。其实我感觉面试如果学起来进步特别的快,并且面试真的要下功夫,我今年过完年以后基本上就没出门一直在准备面试,白天学习晚上上课,我感觉我的陪练老师真的挺好,除了上课以外,下课时间也是一直在给我们布置作业、分享社会热点什么的,操碎心了,非常感谢他。
八、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答:我们在初中物理课中学过,冰属于晶体,一般冰的温度都在0℃以下。给冰加热,冰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0℃)时温度不再升高,此时冰开始熔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是0℃。
固态冰完全熔化成液体水之后,再加热温度又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要吸收热量。熔化是指对物质进行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所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冰吸热升温,升温到0℃开始融化,冰水共存,全部化成水之后,再吸热又升温。
九、大班孩子的教育规律?
这是个内容非常宽泛的问答题。
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是有活动自主性,好学好问,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富有创意,敢于表达等。
结合上述年龄特点,建议遵循的教育规律有:
1.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什么年龄干什么事,不能拔苗助长,选择的学习内容要让孩子努把力就能完成,不能过度压担子,压难度。
2.多提供各项游戏材料。孩子这个年龄处于直观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的关键期,需要借助材料才能理解一些原理,家长要尽可能的提供环境材料,让孩子在体验中发现。
3,多读书。读书是孩子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书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另外还要行万里路,看的多,见识也多。
4.激励孩子多表达。当今社会,交往成为一种品质,只有会合作会分享,孩子才会有成功的体验,家长要给与孩子机会,给孩子一个想说,敢说的氛围,激发孩子在表达中展现自我。
十、儿童的教育教学规律?
儿童教育必须要尊重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以下为主要内容: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但现在社会上出现一种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学前儿童都承受着很大的教育压力,也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周洪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被炒作的伪命题,学前教育非常重要,但不能超前教育。教育必须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阶段性特征来培养儿童。家长们不能违背这两个规律,不能揠苗助长,不能超前灌输,更不能将起跑线设置的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