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回车巷人才网

如何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9 2024-01-20 11:07

一、如何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严厉打击暴力恐怖势力

1、结合打击暴恐活动的专项行动,构建预防和打击暴恐势力的群防群治机制。

2、要加强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切断暴力恐怖势力思想渗透的渠道。

3、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压缩暴力恐怖主义势力的国际生存空间

(二)积极探索化解影响社会安全各类矛盾的长效机制

1、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治理理念。

2、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力度解决就业问题。

3、加快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市场机制完善,将全体国民整合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4、加强国家认同、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教育。

5、规范和引导宗教活功。许多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教,宗教活动是民众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6、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

二、从互联网的治理角度谈谈如何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国家制定的制度,建立一个总框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治理能力提高,制度执行能力提高,提高效能。

三、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

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平安建设能力。

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增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优化村(社区)服务格局。

要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要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做好规划建设、整合数据资源、拓展应用场景。

要加强组织保障,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改进基层考核评价、保障基层治理投入、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推进基层治理创新、营造基层治理良好氛围。

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符合时代潮流;国家治理组织架构符合现代理念,能够及时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国家治理的成本相对较低,而效能比较高。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各个治理主体到位不越位,有为不乱为,市场主体竞争有序,调控主体主动有度,社会主体积极有位,个人主体创业有利,形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和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

五、什么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市域治理现代化包括: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按照中央政府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以设区市为主要治理载体,以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内容,推进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发展过程

六、如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①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人大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法律体系,(立法权)为推进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搞好法律法规安排。

③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④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⑤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增强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推动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七、怎样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意味着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有两重战略意义:

  1、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经济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2、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创新为发展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治理秉承现代化的生态观,要求转变发展动力,改变传统的依靠资源、资本、劳动扩张来发展经济的外生发展模式,以创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尤其是发挥绿色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绿色创新需要从理念和路径等多方位全面着手,树立创新的绿色理念,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绿色创新可以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引进和创造绿色技术,开拓绿色消费市场,采用绿色资源,升级绿色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等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

二、 构建以法律为基础的生态治理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明晰生态治理主体的权责,提高生态治理的认可度,保障生态治理体系的运行。因此,需要以生态环境产权制度为切入点,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污染防治、能源安全等重要领域的立法,完善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生态协同性法律。同时,还要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和问责机制,引进企业、公民、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治理,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生态治理制度体系。

三、不断提高生态治理能力。

  生态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生态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生态治理能力水平:

  1、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切实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并在治理过程中引入监督机制,保证治理行为本身符合相关法律规范。

  2、要将地方政府竞争引导至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通过提高地方政府治理环境的收益支出比,引入生态政绩考核,执行地区内统一的环保标准等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真实竞争力,使得生态治理成为地方政府的常规性工作,从应急转向常态,切实保障治理本身的不断进行。

  3、要不断加强绿色发展执法保障能力。一系列的生态法律,只有得到切实的执行,才能发挥有效作用,这不仅仅意味着要按照相关法律办事,而且意味着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在认识得到统一,法律制定完善之后,执行力就决定着治理的实际效果,因此,加强生态执法对于生态治理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4、要建立综合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估指标,对治理结果进行第三方评估。从治理结果来看,生态治理能力的提高必须体现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也是对治理过程的最终检验。因此,在生态治理中要坚持结果导向思维,发挥智库第三方评估的作用。第三方评估在生态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他们的参与是推动生态治理过程不断完善,生态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四、 促进生态治理实践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术就是改造自然之“器”。生态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推进生态治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利用被证实的研究成果指导治理实践,坚持一切治理从实际出发,就能防止盲目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需要重视科学技术与生态治理融合,提升改造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能力。能源和通信技术的革新与结合,在人类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当前,我们正处在可再生能源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时代,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智能技术,不仅对生态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来看,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五、推进多元化主体协同共治。

  西方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证明,仅仅依靠政府进行生态治理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多元化主体参与式治理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重点在于不断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让公民正确把握生态治理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共识的基础上,促进多元化主体协同共治。

  生态治理中的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公民、各类社会组织等,其中国家作为主导,制定治理的政策,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也要引导企业、公民、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治理的决策,对治理过程进行监督,对治理绩效进行客观评价。

八、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而提出的总目标之一,是立足于中国实践与国情而提出的自身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九、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

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公报》系统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大显著优势”,其中首先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可以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正确的根本保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党的领导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保证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导科学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更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完成。由党中央统一设计、科学谋划,集中组织、整体推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党全国智慧,及时制定调整完善各项方案。

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和现代化治理意识,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集中力量攻克改革进程中的各类难题,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二、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因此,更好地发挥执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应当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首先要把党自身的组织体系建设好。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既要进一步明确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在党的组织体系内的地位和作用,也要进一步明确党的派出机构、党的工作部门的地位和作用,让中国共产党这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党真正做到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有效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构建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的领导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理顺党的组织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化中坚持和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要着力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通过更加明确、更加科学的职能分工,确保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得以高效运行,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三、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基础工程

国家治理能力,是执政党领导人民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着眼于党的长期执政,必须重视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并将其作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基础工程。

建立健全党领导一切工作的制度体系,确保党的领导实现有效地全覆盖。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实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加强党内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制度建设,同时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党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防军队等各领域改革发展的制度体系,同时完善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群团组织、意识形态等对国家和社会实施领导的制度体系,确保党的领导覆盖治党治国治军各个环节。

完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重大工作的体制机制,确保党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关键作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涉及的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把握住其中的重大工作,将其作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核心内容。着力改革不适应党的领导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使党中央更强有力地领导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使党中央的决策更顺畅地落实到宣传思想工作、统战工作、外交工作、军队工作等关系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领域。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维护巩固党中央的权威,充分发挥党中央的决策中枢作用,提升执政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什么意思?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而提出的总目标之一,是立足于中国实践与国情而提出的自身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扩展资料: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明确的国家治理思想指导下,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着增强国家统一性、推进国家均等化、提高国家创新性、促进国家法治化和基层社会自治等多项重点任务。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治理实践,集中体现为整合条块、化解失衡、供给动力、克服阻力、提高活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

一是加强国家整合。

强有力的国家整合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整合,既包括实现、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包括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交通体系、统一的市场体系、统一的司法制度,形成一整套标准统一的规则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这些领域的有效整合,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建设一支稳定的军事力量,凝聚社会共识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增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

二是促进均衡发展。

从社会层面而言,国家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成员提供均衡普惠的社会服务和良好秩序。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在国家治理的制度和能力建设过程中,我国将进一步引导和协调更多的资源、人才、资金、管理、技术等要素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去,努力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实质性差距,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推动法治建设。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现代国家的主要标志,体现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和有效治理能力,具有运行成本低、实施效果好的特点。通过不断完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现代法治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有力提升社会整体法治意识,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四是释放社会活力。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其本质在于政府向社会放权,释放社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活力。在社会基层,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涌现,社会企业、非营利性组织成为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社工、社区、社会联动格局正在形成。

五是创造多种民主形式。

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完善发展,权力监督与制约实效明显增强,地方被赋予更多的立法权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平台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定,提高各个界别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实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团结进步、促进共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六是广泛参与全球治理。

习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使世界成为一个日益紧密联系的整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国家治理的持续有效,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雄厚的基础;而参与全球治理所带来的红利,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不断改善的动力